摘要:随着“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在目前的低段数学课堂中,教师也主动地利用导学案作为教育工具,在彰显学生本位性中,让学生按照学案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对此,数学教师应当对导学案进行精准编写,并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导学案的完善,以便在提高导学案使用效果中,建立高品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精准
利用学案导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掣肘,从而切实地在“先学后教”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但是,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案的实况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制约导学案有效使用的因素,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导学案的应用效果也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所以,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进行改进的措施,在优化、调整导学案设计方式和使用方式中,逐步提高教育的质量。
一、导学案编写要精准
导学案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依据,当学生依次完成导学案中的项目后,学生也能够初步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为之后的听课奠定基础。可见,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教育内容,对导学案中的步骤进行精准设计,并进行知识的层级性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逐步提高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中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时,教师可以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指出“人民币的单位”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教育重点,随后,结合这些内容,教师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具体如下,首先,教师将导学案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主预习,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教材上的内容,对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单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小组交流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对人民币的单位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小组展示,针对这一部分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指导。第四部分,教师围绕“人民币的单位”这一内容设定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教师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应用人民币的单位进行这些习题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
显然,教师根据数学教育重点进行导学案中任务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按部就班完成导学案中,逐步提高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质量,从而彰显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但是,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尤其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提升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当倡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导学案的填写和改写,使学生在完善导学案中,提升对数学内容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当教师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后,学生先结合教材当中的基本内容,对导学案进行填写,随后,教师浏览学生填写的情况,简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自主学习的效果。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针对导学案上的填空和问题进行交流,使得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对导学案进行完善,以便学生在汲取他人的意见中,逐步改进自己所填写导学案,并在改进中提高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内容的学习效果。
可以看出,数学教师为学生搭建进行交流的小组,能够让学生依靠小组的智慧,对导学案中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在让学生切实地完成导学案的填写中,提升数学教育质量。
三、注重倡导总结反思
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后,虽然学生已经对数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理解了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意思,但是,这些数学知识还是散乱的、独立的,所以,数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对导学案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效能。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导学案上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和整理,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尝试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所有散乱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整理知识中,逐步认识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了解角中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及其在角中的位置等,从而基于整体视角完成对本节课数学内容的学习。
总而言之,在低段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案,是对传统“师本”教育结构的挑战,能够有效地突破“先教后学”的僵局,实施“先学后教”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性,以便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董晓明,刘雪燕.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与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36):8-10.
[2]彭旺. 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