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究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多数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提高专业认知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改革的目标。情境教学是如今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感知,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此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学段;情境教学
数学是一门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数学想象能力的一门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方面都稍显欠缺,因此,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印象,长此以往,就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度解读和实际应用。而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环境和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达到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目标。
一、贴近现实生活,合理利用情境
情境创设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内容的探究和思索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现实生活无疑是最熟悉的场景,也是最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感知的环境。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融入生活情境,并进行合理应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讲授《小数除法》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并能够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超市购物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在超市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信息,师:“妈妈给了小明20元让他去超市买酸奶,看着货架上的两种酸奶,小明犯了难。哪一中酸奶更合算呢?同学们能帮帮小明吗?”与此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两组酸奶的图片,并标明价钱,第一种五袋装是11.5元,第二种六袋装是12.8元。这一问题从学生数学的场景出发,能够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加强师生互动,创造和谐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往往习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突出学生这一地位,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课堂的深度体验感,从而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形成发展性的数学思维。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逐步对知识进行探索,既能形成稳定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例如,在教授《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简单描述线路图,教师在课程开始阶段,给学生每人分发了一张故宫博物院的地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特殊的数学课,利用手中的路线图,进行一场“纸上捉迷藏”的活动。”并制定出通过在规定时间内说出方向和距离的方式进行“捉人”的游戏规则。师:“一开始,同学们所处的位置是太和殿,而老师则在延禧宫,同学们能在五秒内找抓到老师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意识,使得课堂的整体氛围更加融洽,也能深化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三、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情境效果
如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教学也应是“终身学习”的一项事业。情境教学法的兴起时间并不长,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完善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反思力度,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合理判断和思考,来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首先,教师要及时整理情境教学的课堂效果,通过询问学生意见的方式,正确看待情境教学的整体效果,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理和思考,带动自身教学的不断进步;其次,还应多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观摩同行的教学过程,为自身的教学提供新思路和角度,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情境教学的整体效果,创建高效稳定的数学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能否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能否带动学生深度体验教学过程,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重视情境创设的形式方法,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还要在情境中深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提高情境教学的整体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依然是对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不能拘泥于情境教学这一形式上,而是要创造出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琪敏. 基于情境数学的小学高年级教学优化[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58.
[2]郑瑞雨. 以情境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 学周刊,2019(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