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传承中所积淀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验证而留存的宝贵文化财富。在传统文化中,融合着中国古代先贤和来自于民间的智慧,是青少年成长的沃土。本次研究对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探索了积极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教育;应用策略;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引领。特别是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素质的密切关注,使得学校德育教育迫切需要创新发展。以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这正是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的积极探索,相信能为中学德育教育带来新的经验和收获。
1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道德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做人需有德。老师要有师德,行医要有医德,做艺的要有艺德。各个行业的从业者,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要有他的道德操守,老师也是如此。“无信不立”是德,“温良谦恭”也是德。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优秀道德的载体。在今天,我们面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老师自身有充分的师德传承,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并且让同学们以老师为榜样学习、借鉴、以正自身。
教育工作者要跳出教材课本的局限,在日常生活中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要多读孔子、孟子等的著作,多读文学经典,多了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戏曲曲艺,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觉悟。我们要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各个方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品格,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2结合传统文化实例谈道德教育,让学生有共鸣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文化、曲艺、写作、表演、音乐、舞蹈、民俗文化、健身娱乐、休闲养生、饮食保健等很多方面。我们在道德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作为案例,从道德教育的视角做出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自觉的向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学习进步。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友情是他们体验最深的情感关系或者说人际关系之一。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于友情的理解和感受并不深刻,甚至有很多同学的朋友关系是受到误导的。我在教学中遇到过一些同学对友情缺乏真诚,待人虚伪;也有的同学把友情看做一种交换,总是想用付出多少、获得多少来衡量友情。在教学活动中,我会结合教材内容来渗透友情方面的话题。比如课文中提到friendship这个词,或者在情景对话中有提及How to handle the friendship方面的内容,我就将话题延伸开来,跟同学们谈论朋友的相处之道。我会从“生死之交”、“托妻献子”、“酒肉朋友”、“知音难觅”、“他乡遇故知”等各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成语、短语、俗语中解读友情的各种层次和现象,让同学们明白怎样的友情值得珍惜,怎样的友情经不起考验。
从传统文化渗透道德教育,老师所作的不只是要以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参考和印证,而是要解读的有深度,有信服力,让学生有共鸣。比如对于“生死之交”,有的同学说:我没有跟别人经历过那种生死抉择的危险场面,怎么能判断谁才是我的生死之交?为了朋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样值得吗?在这里,同学们考虑的其实是友情的代价。我们为了维护友情,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当朋友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或许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么这值得吗?老师跟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对待友情,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无权要求朋友如何奋不顾身的维护自己,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如何去看待朋友。朋友固然是一种相互形成的关系,但友情中的彼此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这也就是“友情无价”,我们不能像买卖商品那样去衡量友情。发乎本心,尊重本意,让自己问心无愧,这就是对待友情应有的态度。
传统文化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佐证,也启迪了同学们对友情的深入的思考。这正式传统文化参与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3针对学生群体中典型现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教育的开展不应该只是一种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的宣教,更重要的是给同学们提供现实指引,并纠正同学们身上存在的不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例如我了解到一些同学没有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大声喧哗、浪费食物、不守信用或者不照顾他人感受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而我对于这类情况的纠正也会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引导。
在课文中学到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的时候,我会跟同学们探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探讨为什么饭桌上掉落菜汤饭粒是特别没礼貌、不文明的行为,让同学们知道这种文化传统的形成或许和古代人们耕种粮食、制作食物的过程艰辛,温饱难以满足有关;而在讲述关于足球、篮球、花样游泳等体育运动的时候,我也会跟同学们探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传承久远的原因。比如蹴鞠、龙舟、拔河、太极,这些活动的传承不仅是因为它的趣味性,还因为它具有健康养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体现了古代人追求健康、祈福好运的生活之道和人生智慧。
再比如对于一些学生不爱学习,热衷玩游戏等休闲娱乐行为,缺乏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度自律意识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从传统文化视角去做解读。我们可以共同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以研读颜真卿的《劝学诗》,更可以对照当今时代那些成功者们的人生历程、成长传记,让同学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认识到自身在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传承意识。
每一种学生群体现象的存在都一定有它的深层原因,那往往是各方面因素对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造成的影响。灵活利用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这才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改善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有很好的效果。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基,立德树人。千百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工作者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多措并举展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做到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以德树人。这样必将有力推动中国青少年道德水准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周颖,刘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5):36-39.
[2]邢毅力.试析中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33):335-336.
[3]范跃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