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立身之本,一线教师必须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道德认识,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且能以高尚的社会道德意识与民族奋斗精神参加各类活动,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小学学校便要全面优化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切实优化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本文将从实事求是,选择“接地气”的德育内容;丰富体验,组织“生活化”的德育实践;坚持合作,构建“多主体”的德育平台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学校应该如何优化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学校、德育教育、优化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心智成长期,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已经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德育问题,亟待改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需求十分广泛,且正处于行为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所看到的任何举止都有可能成为模仿对象,教师、家长都应该全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教师可以展现出高素质的专业形象,那么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主动投身于德育教育事业之中,为学生的现实成长提供正确指导。
一、实事求是,选择“接地气”的德育内容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虽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接受能力较强,但是他们却难以接受超出个人认知、现有经历之外的德育论点。也就是说,如果德育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理论化较强,那么将很难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小学教师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设计一些与学生现实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内容,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反思意识,切实优化学生的品德认识。
就如通过全面观察可以判断,本班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不愿意为他人做牺牲、为集体做贡献,整个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难以真正优化学生的发展意识。对此,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我与集体”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本轮主题班会中,笔者设计了一些拔河游戏、“上勺子喝水”游戏、独木桥游戏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使其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力量则十分强大。借此,笔者就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为集体生活做牺牲,在适当的时候要果断放弃个人利益,所以每个学生都要自愿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做贡献,要自觉摒弃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反思个人行为,笔者也直接以匿名形式指出了学生自私自我的不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会因为他人不配合自己生气、郁闷,甚至于会发生人际矛盾;有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只想着突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让其他人注意自己、赏识自己等等。对此,学生则可对号入座,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自私行为。当笔者看到有一些学生脸上流露出羞愧、紧张的神色时,便能判断本轮德育活动切实对学生产生了思想启示。对此,笔者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而值得表扬的孩子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希望学生能够自我规避、自我调整。
二、丰富体验,组织“生活化”的德育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无法亲身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只能通过被动听讲的方式来接触德育思想,那么他们的思想认识也会比较肤浅,难以真正对学生的现实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对此,在实施德育教育活动时,小学教师要坚持以体验为中心,积极组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人生智慧,由此优化学生的德育思想。
为了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识,笔者会根据现实情况设计并实施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可以真正优化德育教育质量。比如,本班学生普遍缺乏爱护生态环境的正确意识,部分学生还存在随意采摘花朵的不良行为问题。对此,笔者就设计了一轮“环境保卫战”的综合实践活动,共可分为两轮。第一轮活动则以栽种绿植为主,学生需在学校的闲散区域内栽种花朵、树木,也可设计一个指示牌,标注花卉、树木的名称或者是警示他人不可随意践踏花草树木的内容。第二轮活动则以小组为主,即在学校内宣传爱护花草树木,且要全面监督全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不良行为要及时上前指正,用微小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实践活动之中。如此,本班学生便可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与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孩子们亲手栽种了花草树木,还参与到施肥、浇水、裁剪等劳动活动中,所以他们在环保实践活动中都十分尽心尽力。对此,笔者也及时表扬了学生,希望学生能够一直践行环保活动。
三、坚持合作,构建“多主体”的德育平台
一直以来,小学学校与其他各界教育力量的联系都不够深厚,也因此影响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无法全方位地优化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构建教育合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所以小学教师也应该主动与关系着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力量积极合作,全面拓展德育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为了响应国家所提出的“垃圾分类”政策,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进一步推动环保教育,笔者就与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合作,共同设计了“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首先,笔者会引导本班学生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全面解释实施垃圾分类的长远意义,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标准以及生活垃圾的常见分类,初步更新了学生的环保认识。其次,家长便要与学生一同践行垃圾分类活动,按照科学标准归类垃圾、投放垃圾。在此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也可组织多轮主题宣传活动、社区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分享活动,本班学生全面了解了垃圾分类知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甚至于部分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全面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也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从各种小事上展现了自己的环保理念,而这就表示学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意识,能够自觉肩负起社会道德责任。笔者相信,这一德育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一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小学学校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改革任务的必经之路。因此,小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现实成长需求,由此确定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形式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智.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5):384-385+388.
[2]何才辉.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