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林法超
[导读] 在新的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素质教育,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我们素质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
        摘要:在新的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素质教育,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我们素质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因此,如何在小学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我们道德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时期 德育工作 实效性 提升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倡导今天的素质教育,小学德育应摆脱呆板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着眼时势需要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针对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适当的多样化系列活动,变管制和约束成为唤醒,形成道德判断力、审美能力和践行能力。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存在着的明显不足与短板
        1.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形式化与机械化
德育教育的重点往往是停留在学生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日常班级学习管理,它几乎不涉及学生的认知系统和社会规范。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时,几乎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通过固有道德教育制度机械进行的。在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班规的情况下,教师实行专项的教育管理,使德育教学形式化、机械化,难以使德育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降低了德育的质量。
         2.缺乏特定的时间、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地德育教学设计
        德育工作通常是班主任老师进行零星随机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导。基本上是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发现问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德育模式,普通学生的德育模式不能暴露于更系统、更固定的德育教学活动中,直接影响德育教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虽然《课程标准》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但由于人员紧缺及认识的不足,德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特别是农村学校,特定的课程更多是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德育教学活动单一,学生无法融入到德育教学过程中去
德育教学由于缺乏专业化的设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仍然秉承统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教育、被说教、被引导的状态。学生接受被动教育主观上难以实现德育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无效参与严重阻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获得,实现不了学生自觉地将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可见由于德育教学活动单一,学生无法融入德育过程,从而影响德育教学效率。 
二、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措施
        1. 加强校园文化建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时刻置身于着五花八门信息之中,不良道德现象也层出不穷,不利的育人环境使儿童的思想变得复杂多样。他们无法分辨对与错,好与坏。于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德育氛围变得迫切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以鲜明的导向引导和鼓舞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学生、规范学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以良好人文和自然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感,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对于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德育方法,注重德育实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而且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品德发展方向和品德水平出现不平衡。生活是伦理和道德的前提,如果离开生活,您将无法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并且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情况。道德素质的培养基于认知而达于行。简单的说教,机械的知识灌输,会把学生的实践和交往活动分拆开,这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既是道德认知的主体又是实践主体。因此,德育必须重视生活和实践,通过建立相应的场景和角色进行体验教育,并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和社会实践作为载体,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交往,实现真正地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真正对道德的认知,从而完成道德的内化而践行。
        3.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每个人成长历程、先天资质各有不同,于是各自的品德水平也各自不同。因此,在小学德育中,应该依据学生德育发展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现“一个孩子一个方案”。例如,一些来自家庭暴力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存在行为问题和情感认知问题,那么教师必须积极落实措施进行疏导,从心理矫正进行干预,从提高道德认知和锻炼道德意志入手进行培养,帮助其树立自信,以良好的状态态面对生活。再如,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但他们天生好动小不喜欢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这种情况通常是教育无效就任由其发展,那么可以预见的就是接下来会多了个后进生。要知道,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它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因此教师需要加倍耐心,抓反复,反复抓,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积极寻求成功。
        4.利用网络文化优化德育实施的环境
        网络文化的兴起为第四次教育技术变革所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做出了贡献,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和德育中的融合自然而然。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在德育中的融合将有效地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在学习中由于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展示教学信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利用多媒体功能形成各种感觉刺激并提高学习效率;发现和建构知识,在课堂上培养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交流共享。与上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明网络技术中集成的德育教学具有吸引力。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看,来自信息网络的各种信息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更具有震撼力和辐射力,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结束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多年来,国家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摆脱处于低谷的智力教育和德育的尴尬局面。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和献身于德育教育,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立波.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2.何珂.“他-我”之间的德育张力--基于人教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
    3.张国豪.论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