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在高中这一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化学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化学也有较高的难度系数。虽然化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化学的知识点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零散的。因此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则根据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且希望可以对化学教学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引言:学生步入高中,那么与之相应的是学习压力的增加,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压力的来源其中一部分就包括化学。化学教学在理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化学的教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两部分,理论知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认识化学、走进化学。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不合理
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保持着经验式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而且还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心存排斥。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位置。
(二)忽视现实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事物的真理性,这句话是很正确的,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化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将实验同与现实实践相合。由此导致了教学难以开展,并且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如,教师在教授《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在自制的简易发生装置加入适量铝箔后,接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放入烧杯,进行观察。用胶管蘸取少量肥皂液,管口朝上,观察。将胶管插入盛有肥皂液的蒸发皿中使其连续吹泡,移开胶管,点燃气泡,观察。这一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要到实验室进行。由此来看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来让学生对这一课时有深刻的理解。
(三)教材内容衔接不上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并且范围很广泛,知识点相对来说也分散。由此来看化学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因为一旦衔接的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大体的框架。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并且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降低。
二、教学新思路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对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就比如在讲《有机化合物》这一课时,这一章中讲的是最简单的化合物——甲烷。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然后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践对甲烷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对教材能容有充分的了解。
(二)改进教学模式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依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题,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做不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实验走入课堂,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那么就会养成学生的惰性,让学生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并且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先去自己讨论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使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更容易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后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实验操作是一种很好的情境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能够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化学的作用,并且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重视实验
在教师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在教授教材内容时把现实因素考虑进去。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就是化学实验。人们所得到的化学结论全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要注重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五)知识点的衔接
化学课程的安排并不连贯,因此这就导致学生在这一节课还没有巩固好知识,下节课开始就忘了所讲的内容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除此之外,就是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点的衔接。并且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有一些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下完成。
结束语
高中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那么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因为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龙洋.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8(11):200.
[2]顾涛.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