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谢秀梅
[导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新课改”的教学政策,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新课改”的教学政策,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众所周知,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解和积累解题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能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知识能力;提升研究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期间,需要立足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学能力。故而,教师需要为学生们设计体验性学习内容,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参与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应为学生们营造大量的趣味性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持续获得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将学生们划分为相应的学习合作小组,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协作意识。最终,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质疑性的教学问题,以此锻炼学生们的独立自考能力。
        一、引导学生知识性体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期间,需要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意愿。在教师看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知识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正文数学知识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采用启发性的教学策略,使其能够明白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问题设计能力,通过为学生们创编相应的问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教师展示的教学问题。此外,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和其现实生活的关联。学生认同“学以致用”的观点,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可以由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知识学习和探究。从教师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可以发现若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合现实生活的问题,此时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为透彻。因此,教师在为学生们创编教学内容时,会为学生们设计数学应用的问题内容。如“现在小明打算和同学们去买汽水,已知每瓶汽水3元,小明一行人共3人,小明带了20元,最后剩下几元?”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生活化应用问题,使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而后,教师为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可以模拟这样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这样的问题内容,使得学生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参与感。
        二、创编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综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若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则会在课上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学生们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以此达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阈值,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刺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体现出小学数学兴趣化引导的重要性。故而,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进行系统性调研,并筛选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兴趣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助力学生更有效的知识学习。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趣味性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筛选知识内容,并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趣味性情境游戏,指导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探究。首先,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关于方向和位置的基础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础性的认知和了解。而后,教师应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掌控游戏过程。为此,教师为学生们提出多样化的游戏方案,指导学生们进行投票选择,并要求学生独立研究游戏方法和策略,并对游戏获胜方进行相应的奖励。最终,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自主性的游戏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方向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的知识探究。在此期间,学生可以不断进行尝试和摸索,使游戏和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满足,并全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
        三、实施小组合作性训练,教会学生共同合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解题方法和经验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解题方法,教师需要持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结合学生当前所需的学习能力,设计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性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因为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有一个根本性的教学基础——学生需要极强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小组性合作学习策略,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在自身对所学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问题研究和讨论,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故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差倍问题”的知识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相关知识的综合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根本,教师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并指导学生就差倍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独立性思考。因为解决“差倍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如何有效处理各个关系量之间的差值,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倍数关系的处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够获得相应的解题思路,并和同小组学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有效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共同合作的宝贵经验。
        四、提出质疑性教学问题,增强学生思考能力
        在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期间,需要重视对学生们质疑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阶段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学生需要拥有独立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知识大胆质疑的勇气。在学生自主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问题,假如和自己的知识理解相冲突,就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以此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否争取。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质疑性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期间,拥有相当的自信力,可以助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学习“流水行船问题”的时候,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质疑性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在相关题目中设计知识性的陷阱,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自信力,才能够观察得到题目的错误。而后,教师针对学生们的自学成果进行“错误”质询,以此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最终,在教师的质疑性教学方法引导下,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数学自主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彪香.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45-146.
[2]吴传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205-206.
[3]陈珊珊.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