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徐英
[导读] 数学家哈尔莫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起于题,疑源于思。
        【摘要】:数学家哈尔莫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起于题,疑源于思。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生题——质疑——释疑”的过程。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因此,“问题解决”必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主体意识;应用意识;关注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生动活泼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帮助学生渡过阅读关
        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题意的理解,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更是成为他们最大的困难,一些学生对于一些关键字诸如“至少”“最多”“不大于”“不小于”等在理解上总是出现偏差。要知道,在解决问题中,一字之差都有可能造成全然不同的理解。
        例如:“(1)学校图书室的科技类书籍和人文类书籍共6000册,其中科技类书籍的册数是人文类书籍册数的2/3,现在要求算出科技类的书籍共有多少册?(2)学校图书室共有人文类的书籍6000册,而科技类书籍册数是人文类书籍册数的2/3,现在要求算出科技类书籍共有多少册?”这两道题乍看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必然会造成对题意的理解偏差,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为此,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或者采取做记号的方式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这样,在科学的阅读策略指导下,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意思,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利用图形、线段等增加解决问题的直观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一些数学解决问题在内容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给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要想让学生解决好问题,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尽量把抽象化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其中利用一些图形、线段等帮助理解就是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方式。


        例如:在解决工程类、行程类的题目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画线段的方式;在计算一些面积、体积时,就可以采取画简易图形的方式。这样,通过图形和线段,我们可以把解决问题中文字化的信息直接转化到图形或者线段上,将信息变得直观可感,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
        三、重视开放性题型的设计
        现如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且这种创新教育理念也更加符合课程改革中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说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思维基础。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重视一些开放性题型的设计。
        例如:“目前中国移动通讯中,不同套餐收取费用的标准也不相同,像全球通套餐通话费每分钟是0.3元,而神州行通话费则每分钟需要0.6元,但是神州行可以免除每个月的月租费12元,现在让你算一下入什么网比较划算,并说明理由。”这道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每个人打电话的时间长短可以选择不同的套餐。而这种题目的设计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感悟知识
?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最高的,它要求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计算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可以说,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接触“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技巧,努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哈尔莫斯.美国当代数学家.《数学的心脏》.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形而上学》.
        [5]齐雪.《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2期.
        [3]王金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年第03期.
        [4]黄佳燕.《教学研究与管理》.2019年第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