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胡朝芳
[导读] 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自主探究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析。
        摘要:本文中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情感,真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自主探究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做题速度方面,忽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以及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主学习,感受数学独有的魅力,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学习数学的心理。为此,本文主要从具体实践教学角度入手,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各个数学条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加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引入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常常采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方式,忽视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真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避而远之的态度。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真正地观察生活,让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表达,真正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引入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引入生活情景。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人们其西瓜的视频,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圆与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女生切西瓜的视频,并对学生说:“这是我们所要讲授的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内容!”第二点,讲授基本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简单介绍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深,让学生运用个人的理解诠释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第三点,开展启发引导。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将菜刀接近西瓜的一段,看成是一条直线;将西瓜看成是一个圆,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圆与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第四点,展示思考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在众多学生的发言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陈的发言。他说:“我拿手中的圆形纸,看做是西瓜;拿手中的签字笔看成是菜刀。菜刀与西瓜呈现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两者并未接触,即圆与直线相离;第二种状态,两者接触为一点,即圆与直线相交;第三种状态,签字笔进入圆的内部,即直线与圆相交。”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时,教师引入学生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探究相关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运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思维方式,不注重让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导致学生陷入严重的思维定式中,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创设多种条件,让学生对这些条件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在此过程中,真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讲授“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并创设多种条件,让学生真正科学地,具有逻辑地思考各个条件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地将数学知识与实践问题,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在此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如何证明,X2+Y2=Z2这个式子的正确性?第二点,提供条件。

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教师将特制的木棒依次发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木棒的长度、个数以及构成的图形三个角度,开展此问题的探讨。第三点,巡场观察。教师会有意识地走入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地引导,激发这部分学生探究的热情。第四点,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介绍。小宇积极地举手说:“教师给出的是三根木棒,而推理的算式中,同样有三个字母。我结合教师的提示,用尺子测量三根木棒的长度,并将其进行拼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我通过将三根木棒的长度,代入公式中,发现正好符合。我联系课本内容,让我们探究的部分是勾股定理!”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构建各个条件之间的连接,真正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使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运算力
        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题目,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答。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数学教学的指导性,尤其是后进生数学学习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考虑到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下的数学问题:如何运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探究X2-2X-48=0的解。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此部分内容的探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运用现代通讯工具,时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适时地鼓励后进生,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激发。最后,展示成果。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萧赞的回答。他说:“在一开始时,我发现这个问题可以运用配方法求解,即根据未知数的一次项系数,‘2’,将算式转化成为X2-2X+1的形式,并将其与的部分放到等式的右边,即得到如下的算式:X2-2X+1=48+1,得出最终的答案为8或是-6。在教师的指导性,我观察常数项以及对应的未知数的二次项系数,发现可以运用因式分解的方式,解答上述问题。即可以将48分解成6和-8,而两个常数项之和为-2,即为未知数的一次项系数。因此,我得出如下的答案:(X+6)(X-8)=0。除此之外,我运用公式法,也可以解答此类题目。我先判断此式子是否有解,并将各个项的系数,带入相应的公式中,从而得出对应的答案!”教师将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入课堂,真正“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引导,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让他们“扎”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通过实实在在的解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运算教学效果。
        总之,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第一点,注重学习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真正构建新旧教学方法的连接,促进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点,注重数学教学的反思。教师认为反思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教学的结果,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反应状况,进行个人的教学反思,真正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增强数学教学能力。第三点,注重教学的交流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交流,真正通过交流发现个人的教学问题,学习他人的教学优点,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志祖.初中数学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才智.2017(30)
        [2]李晓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