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丹地貌”这个概念来自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其形成条件、以及对比、分析总结概括,把握该概念的外延,进行相应教学策略的制定,能够深度解读概念的内涵,强化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构建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和学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高阶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思维进程的推进。
关键词:地理概念;教学设计;学科素养;雅丹地貌;风力地貌
本文以“雅丹地貌”为例,根据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认知过程与学科素养视域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笔者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入——概念分析——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组景观视频与图片,使学生获得关于雅丹地貌的感性认识,并直接进行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与图片资料回答,这是哪种地貌?这种地貌由哪些微观地貌组成?”这个问题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不一定能够用到准确的概念进行描述,可以进行一定的提示,或者直接由老师给出答案。
介绍雅丹地貌名字的来源: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貌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对于雅丹地貌的直观感受,通过视觉冲击,增加认识,提高学生对新概念的一种求知欲望,符合高一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认知规律。
第二步: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
利用教学媒体,向学生介绍该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岩石特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地貌的形成过程中的岩石的特点:砂岩或黏土性沉积岩。
(2)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内力作用:地壳抬升。
(3)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通过介绍地貌的形成条件以及对雅丹名字的解读,推测该地貌所分布的主要地区在新疆,提问学生:“新疆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特征是什么?分析该种气候特点会如何通过外力作用对雅丹地貌形成产生影响。”
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回答较为容易,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全年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大,冬春季节多大风。但是对于该气候特点对地貌的形成如何影响的问题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逐一分析。首先,干燥的气候,导致该地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特别强,这是形成雅丹地貌的前提。具体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幻灯片,给出雅丹地貌中的垄脊和沟槽,选择的图片让其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主要的形成条件:风力侵蚀形成。教师总结其具体形成: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在定向风的吹蚀作用下,会使这些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些垄脊和沟槽的走向与定向风一致。
设问:此类地貌,区域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布在干旱地区,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无法到达的区域。
(2)通过幻灯片,给出垄脊和沟槽,选择的图片让其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如果此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让学生分析其主要的形成条件。这个问题要较上一个问题难度大,学生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得出该地貌的形成应该为流水侵蚀形成。
设问:此类地貌,区域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地的地区,附近有一定山地的降水分布区域。
教师: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有些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年降雨量不过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有时一次降水可达50毫米。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流,对疏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冲刷作用。在这种强大的冲刷作用下,会形成许多与流水运动方向一致的垄脊和沟槽,因此,这类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3)通过幻灯片,给出垄脊和沟槽,选择的图片让其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与其当地山区洪水沟走向一致,让学生分析其主要形成的过程。由于有前两个地貌的形成条件分析,学生容易得出该地貌中的垄脊和沟槽应该是由风、水共同作用而形成。
教师:此类地貌则处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在它们的最初阶段留下明显的流水作用的痕迹。流水的作用,首先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再经风的侵蚀,形成如今的外貌。虽然是风、水的共同作用,地貌实际上在发生的过程当中是先水后风,才会形成。
第三步:对分析过程进行总结、概括得出概念
根据前边的分析,然后总结,得出关于雅丹地貌的概念。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出现于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湖积平原和戈壁滩,以及邻近的山区,它是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风蚀洼地的等组合形态。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雅丹地区发育很典型。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该地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
区域分析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区域的对比,通过要素的对比,得出结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便于区域认知的落实。
第四步:提取概念中关键词,把握概念内涵
总结概念后,根据给出的概念,进行关键词的提取,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学生后进行师生共同总结。关键词如下:
多大风 古湖盆 干旱 邻近山区 组合
根据关键词,确定概念的内涵如下:
(1)明确雅丹地貌形成的古沉积环境。
(2)明确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多大风的干旱环境。
(3)明确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形式:是一种侵蚀地貌。
(4)明确雅丹地貌形成的地貌是一种组合类型。
第五步:运用概念对比,把握概念外延
根据前边的分析,学生已经对雅丹地貌这个概念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际的运用,最后要进行概念之间的对比,以加深理解。于是,选取了最容易混淆的丹霞地貌与之对比。
教师总结对比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定义: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
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总结如下:
共同点:沉积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
不同点:
(1)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燥地区,侵蚀作用有风力与流水。
(2)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区,侵蚀作用为流水。
有了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将雅丹地貌这个概念的形成条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地理概念在高中阶段,是学生理解与学习的前提,通过此种方法,如果经常性在常规课堂当中使用,可以将部分难点进行分解,并且在分析的过程当中,进行学科素养的很好渗透,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高燕: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概念体系梳理和教学“原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2]覃晓,粟丰:高中生地理概念学习障碍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