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刘朝义
[导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源动力。如果没有了问题的不断产生和推进,课堂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走下去的动力和必要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源动力。如果没有了问题的不断产生和推进,课堂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走下去的动力和必要。课堂总是由很多知识和相关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推进,也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的“产生——解决——再生”的过程而进行,这些问题源于课本和教师。
关键词:数学  课堂问题 思维活动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设问、提问和创设情景呢?结合《可能性》一课,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好问题针对性强,具有开放性——有宽度
        问题设定要有目的性。当抛出一个问题,总是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希望学生按照设定方向思考,思维按自己的引线往下深入下去。这要求设定的问题针对性强,问题要有延续性,才能达到效果。但设定问题时,太局限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广度,太开放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所以设计问题时,必须针对性强且具有开放性。所以问题情境设计要有宽度、不跳跃,便于思维延续,不断向数学本质延伸。教师要做的,就是铺路和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种,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师:都会算,但听清问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不进位加。因为个位、十位都没进位。
师:现在呢?
生:进位加。因为个位进位了。
师:现在呢?(在□里填一个数,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1:可能是进位加,也可能是不进位加,填3就不进位,填7就进位。
师:到底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呢?像这样不能确定的事情我们就说他“可能”。
师:再来看得数,是两位还是三位数?
生:是两位数。
师:□里的数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得数是两位数?
生:不管□里填几,都是两位数,即便个位进位了,十位4+3+1=8也不可能再进位了。
师:看来得数“可能”是两位数?
生:“一定”是两位数。(板书:一定)
师:有没有可能是三位数?
生: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小结:像这样,不能确定的事情,我们就说他是“可能”的,如果可以确定的,那我们就说他是“一定”的,或是“不可能”的。
        让学生结合一个简单的、不确定的算式,去感受其中可以确定的部分和不能确定的部分,初步理解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的用法和含义。
二、好问题指向要明确,具有实效性——有效度
        作为老师,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抛出一个问题之后,自以为会有很不错的反响,但往往结果和自己的想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出入,问题抛出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浪花。作为老师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设置问题时,应该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看。
教学片段:括号里应该填“可能”、“一定”、“不可能”?
1.从这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图形是长方形。(   )

5. 从这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是长方形。(   )
生:如果去掉一个最大正方形,就和刚才最后一个同学想的一样了,该填“一定”。
    对于小学生认知特点,在提出问题和情境设计时不能过于跳跃,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不便于思维的延续。教学片段中的问题设置,在同一情境中对问题稍作改变,便奥妙无穷。
三、好问题能发人深省,有数学价值——有深度
        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度,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对比认识,最后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目的。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它可能是进位加法,也可能是不进位加法,请问哪种可能性更大?
生1:个位有一个数字6,6很大了,所以进位加可能更大。
生2:□里填3不进位,填4就进位了,而3<4,所以进位加可能性大。
生3:我是尝试的,发现填0、1、2、3就不进位,有4种;而填4、5、6、7、8、9就进位了,有6种。而4<6,所以进位加可能性大。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你比较认同谁的想法?为什么?
生1:虽然结论一样,但我觉得第二种有问题。如果上面个位不是6而是1,那最大填8不进位,填9才进位,而8<9,那还是进位加可能性大,而这明显是不对的。
师:看来第二种方法师有思考的,但是这种思考是有缺陷的,确实是这样。
生2:我觉得第一种和第三种差不多,但第三种明显更清楚,而第一种是在估计,所以第三种更好,有理有据。
师:看来合理的方法并不唯一,但是最清晰的一种表达一定是有数学思考和数学价值的。
    同一个问题情境变换一下,瞬间思维层次得到提升,将学生从思维引向深入,思维更有深度,直击数学的核心,通达数学的本质。
四、好问题能激发思考,引起认知冲突——有厚度
        数学现象有时用生活是解释不通的。问题的本质和看到的现象有时并不相同,所以要培养数学眼光看问题,数学方法研究问题。数学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等同于数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应该多增加一些数学理趣与数学本质研究的问题,与学段高低无关。
教学片段:全班分两组,摸黄球一组胜,摸白球二组胜。
活动一:放1黄球。       生:不公平,一定是黄球。
活动二:再放1白球。     生:公平。  可能性相等。
活动三:再加1白球。     生:不同意,白球可能性大。
师:哦,白球更多,这不公平。那我们改变一下规则,一次摸出两个球有哪些可能性?
生:2白和1黄1白。      师:他们的可能性是?
生1:一样的。            生2:白球更多,好像摸到2白会更大些。
师:(请刚才认为白球多的一个学生)选一种情况你们组获胜,你选哪种?
生:我选2白。(部分生赞同、个别疑虑)
师:确实看到白球多,好像摸到2白可能性更大。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怎么验证?
生:试一下呗!
师:确实,要解决问题,动脑思考是一种办法;动手尝试也是一种办法。
试验10次,2白(3次),1黄1白(7次)。
师:白球那么多,摸到的可能性却很小,而黄球只有一个,却总是摸到它。这是偶然?还是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多试几次不就能知道了!
师:要知道这是不是偶然现象,我们除了去尝试,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去说明,这就是数学方法。你能试着去想一想、画一画,并记录你的想法吗?
生1:原来1黄1白有2种,2白只有1种,所以2白可能性要小。

师:原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多,并不一定就多,这还得结合规则来思考,得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真好!
活动4:再加1白球:3白1黄。
师:还摸2个球,现在公平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生:现在可能性又一样了。
师:看来很多时候,影响结果的,不只有现象,还有我们的——规则。
        从摸球游戏活动中,让生体会变情境不变规则,不变情境改变规则,所带来的变化是不一样的,通过不断变化,让学生思维不断地向下延伸下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厚实,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更加扎实。再逐步梳理,得出现象和结果之间是有差别的,从而升华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正如华罗庚所强调的学习经验一样:“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从对知识表象的懂,再到理性的懂,经过了吸收和消化的懂,这样我们的数学基础也才真正变得更加扎实了。
参考文献:

[1]张慧怡,卢建川.小学数学概念课的课堂问题设计的分析与思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概念课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52+61+4.

       
        [2]刘红.设计核心问题  提升课堂效益——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