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惯用的教课文,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做法是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不相符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阅读教学应该是借用课文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耕耘于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一直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课文,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设计时都是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采用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至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几乎没有。在2016年的金秋十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专题讲座,顿觉醍醐灌顶。我开始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阅读教学:如果吴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这十几年来教的岂不都是非语文、泛语文?带着问题,我认真研读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了叶圣陶、王荣生、薛法根、余映潮、管建刚等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我发现我们语文教师惯用的“教课文,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做法是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不相符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应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余映潮先生说,阅读课应让学生在一个个饶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各项语文能力,采用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形式组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本文主要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巧借文本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论述,并例举这两年我在实践探究中发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因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先学用,后明理”的过程,所以离开语文实践而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郭开平先生在《语文八论》中提出:语文课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课。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需要,势在必行。所谓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用较长时间进行朗读、背诵、概括、品析、表达等活动。
二、巧借文本特点设计活动是提高语文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关键
课文是作者通过他的语言文字传达各式各样的认识和情感的文本,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在不同年段都可以借用其中之一二来教语文。教师只有选取了该年段学生最需要的、最适合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才能让阅读教学最具实效性。教师如何做才能巧借文本特点呢?
首先,教师应反复细读课文,提取尽量多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隐藏在课文里,如果教师不进行反复细读,就很难发现课文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巧借文本特点更无从谈起。所以,我拿到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就是反复细读,一般读个五六遍,甚至七八遍,每遍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课文中隐藏着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该篇课文可以用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这样,我再组织教学时就会根据我的教学目的巧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了。如教学《乡下人家》时,我反复细读了六遍课文:一读关注文章大意,发现课文描写的六个场景适合引导学生拟小标题;二读关注字词句,发现文章蕴藏着丰富的词组,如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绿绿的浓阴、鲜嫩的笋、归巢的鸟儿等,适合引导学生积累;三读关注朗读指导,发现文章语言如诗,非常适合美美的朗读;四读关注表达方式,文章从植物、动物和夜晚三个角度描写乡下人家;全文是分总结构;拟人手法;五读关注适合精读的美段,如第二、三自然段;六读找与课文相关联的拓展阅读资料,如《小镇的早晨》《春天的早晨》。读完六遍课文,我挖掘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其次,教师在细读课文,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蕴藏在”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等里面。)学生的特点等条件选取最适合的教学内容, 这才能真正做到巧借文本特点,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如《乡下人家》这一课,我在细读课文,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依据以上三个条件,我选取了两个教学内容:一是读背美词、雅句。二是美段精读(第2、3自然段)。通过朗读、对比等教学方法体会课文第2、3自然段某些雅句用词的准确,学习用准确的语言仿写拟人句。选取这两个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语言和培养学生语言学用的能力,是借课文教语文。
三、巧借文本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余映潮先生说:“聪明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记多背,在丰富的有训练力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研究实践中,我探索借文本特点巧设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寻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巧借文本的好词雅句设计“最强大脑”、“我听你记”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吴忠豪教授说,现在很多孩子甚至一些大学生的语言表达都很不规范,说话、写作时词语、句式贫乏。根源在哪?在于小学的语文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大量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小学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以后很难再补救。对于小学生来讲,积累语言材料甚至比掌握语文技能、语言表达方法更重要。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巧借课文语言设计“最强大脑”“我听你记”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1.“最强大脑”
我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栏目——“最强大脑”引进课堂。它的操作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出课文里的一组好词,给学生1分钟时间记忆,然后学生口头复述,比一比谁记得又多又准确。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充满挑战的活动中积极积累课文里的好词,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2.“我听你记”
“我听你记”是引导学生有效积累课文雅句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的操作方式是:教师挑选课文的一个美段或几个雅句(数字大约50字),连续大声朗读三遍,学生听后根据记忆在两分钟内记下听写内容,尽量记得准确,实在记不准确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听到的意思。这个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引导学生积累课文里规范的句式表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巧借文本的诗意语言设计“朗读之声”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材中有些文章语言美、情感美,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美妙材料。教师不应该暴殄天物,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用课文的诗意语言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我巧借课文的诗意语言,开展“朗读之声”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课伊始,我跟学生明确这节课是“朗读之声”栏目时间,朗读材料是朱自清的《匆匆》,栏目分成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个人练读——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第二环节:小组互读——抓关键词句,用你的朗读来表达时间“匆匆”的特点和作者惋惜、无奈之情,小组同学互听互评;第三环节:全班赏读——各小组推荐代表或小组成员合作朗读《匆匆》,师生点评,在朗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这堂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学生都在进行朗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味课文的诗意语言,锻炼了朗读能力,领悟到了时间匆匆的特点和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课后,不少学生还兴趣盎然地跑到讲台前跟我说:“老师,我们希望以后能多上今天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喜欢给了我继续探索的信心。
(三)巧借文本生动准确的语言设计“词语变形记”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吴忠豪教授说,为什么学生学了这么多语言表达生动准确的课文,写作文时语言依然枯燥无味呢?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向课文作者学习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近两年来,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经常会设计“词语变形记”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如:我教学《乡下人家》时,巧用文中美句设计“‘换、填、仿’词语变形记”语文实践活动:环节一: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将“探出”换成“长出”“冒出”,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环节二: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成群的小草从土里( )来。”请学生用文中学过的词语或平时积累的其他美词填一填;环节三:课件出示两幅图,让学生选其中一幅用“探出” 或平时积累的其他美词仿写一个美句。通过“‘换、填、仿’词语变形记”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妙处。
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有梯度的“词语变形记”语文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用词准确生动的妙处,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四)巧借文本美妙的章法结构设计“画思维导图”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习作时布局谋篇的能力差,表达没有章法。这种问题的根源在哪?追根求源,在于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时忽视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的章法结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文的章法结构大多比较抽象、隐藏在语言文字中,小学生比较难发现和把握,我在教学时,巧妙设计“画思维导图”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章法结构可视化,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美妙的章法结构,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如教学《刷子李》,我设计“画‘曹小三心理活动变化’的思维导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小说“一波三折”的布局谋篇方法;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巧用游记的写作特点,设计”画游览图”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等美妙的写作手法。
“画思维导图”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章法结构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章法结构的美妙之处,掌握语文表达的规律,提高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慢慢的,我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了课文中学到的章法结构的影子,如他们在写记事作文时,也会用上一波三折的手法来丰富习作的内容。
(五)巧借文本的说明对象设计“科学小讲堂”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这类文章偏重于知识性、说理性,语言平实、准确、严谨。如果教师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常识课,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了解了一些科普知识外,鲜有语文素养方面的提高。另外,由于说明文普遍缺少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学生对介绍的科学知识又比较陌生,所以对这类课文学习起来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自然就不会高。为了更好地借用说明文来教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设计了“科学小讲堂”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话,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鲸鱼》,我跟学生说:“同学们,科学小讲堂又开讲了!在海底世界,鲸鱼和鲨鱼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呢?原来,鲨鱼认为鲸鱼是鱼,但鲸鱼却说自己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今天的科学小讲堂主题是“我是哺乳动物,不是鱼”,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鲸鱼》中找根据为鲸鱼辩护吧。”
“我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科学小讲堂的具体操作流程:第一环节:读。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目的是熟悉课文语言;第二环节:找。请同学们帮鲸鱼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它是哺乳动物的根据,将相关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并自己练习说一说,目的是熟悉描写鲸鱼特点的语句;第三环节:讲。先小组内互讲互评,并挑选小组“最佳辩护员”,然后各小组“最佳辩护员”在全班展示交流,师生评议,目的是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话。
整个教学设计内容简约、目标简明、环节简单,但语文味很浓。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过程中熟悉了课文语言、了解了鲸鱼的特点,实现了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目标,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巧借文本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
1.阅读教学效率提高了。以前,我的阅读教学是教课文,所以总觉得课文讲不完,课时不够用;现在,我是借课文教语文,每个单元我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课文教学,还能挤出两个课时开展课外阅读,这两年,我除了高效完成课文教学外,还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同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2.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据我的调查统计,两年前,我班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约85%,现在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上升到98%。许多孩子都说喜欢现在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总是听老师讲,有时听着听着就昏昏入睡了,现在语文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根本就没机会开小差,他们都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语文。
3.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今年3月份,我跟我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全校性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北京的春节》,有个环节是学生扮演小小解说员向游客介绍家乡的春节习俗。孩子们自信大方、妙语连珠的表现令听课老师赞叹不已。课后,听课老师对我说:“你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强!”我听了,内心深感欣慰。另外,近两年,我班学生参加各级故事大王比赛获市奖1人,获镇奖3人次。
4.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近年来,我发现我班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了,在习作中运用课文中积累到的词语和句式表达的频率明显高于以前。去年期末考试中,我班学生作文得分高于校平均分3.5分。此外,这两年来,我班学生在市作文比赛中获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在镇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大大超过了以前的获奖人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年的探究实践带来的令人可喜的变化,让我更加坚信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巧借文本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到语文浩瀚的世界里,可以让学生在一堂堂饶有趣味的语文课中习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老师应摒弃“就课文教课文”的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积极探索“借课文教语文”的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映潮.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吴忠豪.教课文还是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8]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9]陈德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简论[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