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孩子口语表达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张二芬
[导读] 在《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
        【摘要】在《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正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自发自主的运用语言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
        【关键词]】表达?交际 自主 交谈 讲述
        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仅是指其口语能力,也就是利用口语、说话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灵活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幼儿敢说、愿说、会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把语言教育注入于言语活动中进行,同时也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尽快、尽可能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幼儿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即使本来在家长面前畅言不休,也会因为怕生、害羞、胆怯等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因此,应把培养幼儿“敢”说放在首位,努力创设环境,营造口语练习的氛围,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1、抓住日常生活细节,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只有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语言多用,经常重复的条件,巩固幼儿语言基础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开展跨年龄段相互交往活动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时,以班级为单位的小集体游戏就无法满足幼儿模仿社会活动的需要了。这时可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重点开展“大带小”活动,让各班自己寻找不同年龄班挂钩,每月定期组织1—2次“大带小”游戏活动,游戏内容有意识地寻找适合两个班级幼儿合作的。
        3、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繁荣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幼儿教师可以在课间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
        二、精心组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儿童的主体地位、能动性、主动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快地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多说
        提问是教师拓展幼儿思路,指导幼儿想象的主要方法。要改变以前“对答式”、“填充式”的提问方法,而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力求做到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几种问,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
        2、看图讲述,让幼儿会说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如果象以往那样一味采用集体式的观察或逐幅图片递进式讲述,这样既剥夺了幼儿自主观察、讲述能力,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而一味地自由讲述,缺乏在集体中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又容易使幼儿在观察、言语表达等方面进展缓慢。
        3、借助绘画,让幼儿想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表现,这种思维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的,让幼儿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进行讲述,幼儿对自己画的东西是熟知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后画什么,本已了然于心,让他们既“画”且“说”不仅能有物可看可想,而且有物可言,同时培养幼儿有顺序观察的能力。


        4、编编讲讲,让幼儿愿说。
        编讲故事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途径,然而好题材难找,幼儿编讲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为此,应尝试让幼儿利用墨汁、水彩、毛线、沙等物品随意“做”出各种抽象、虚幻的画面。例如:《好玩的水彩图》、《有趣的线条》这两个语言活动中,幼儿制作出的这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画面给予幼儿充分想象达到空间,增强了幼儿的编讲兴趣,而老师则成为热心的听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交流,使幼儿语言表达更完整流利。
        5、演演猜猜,让幼儿乐说
        幼儿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引导幼儿积极地思维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在中班的一个《帽子床》的活动中,要边演示能动的教具,一边不断地抛出问题,鼠妈妈和鼠爸爸想出去找一点家具,可能会去找什么新家具?它们看到这个帽子会喜欢吗?它们会把它当什么家具?小老鼠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会怎么样?等等,幼儿的兴趣很高,大部分幼儿都沉浸在较开放的问题情景中,大胆地进行猜测想象,思维活跃,并体现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讲究科学方法增强语言记忆能力
        1、故事记忆法。把《语言》内容用一些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过度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幼儿听起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记忆。此方法适合于诗歌教学。
        2、构图记忆法。教师根据《语言》内容,画出相应图画,制作活动的图片或幻灯片,让幼儿结合图片或幻灯片学习。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绘图记忆法。教师用简洁洗练的笔法,简略概括物体饿造型,边画边讲《语言》内容。如教《值日生》时,教师先画一个眯眯笑的太阳,后画一个值日生小朋友,接着画桌子、椅子、图书柜、给花浇水等图案。
        4、提问记忆法。提问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和促进智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如教《小白兔》时,教师向幼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白兔的毛是什么颜色?有两只什么样的耳朵?爱吃什么?走路是什么样子?让小朋友互相讨论,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也记得牢。
        5、猜谜记忆法。让幼儿在听听、说说、猜猜中学习语言。如教《我说一,谁对一》时,教师先说出谜面,让幼儿答出谜底,这样教师和幼儿在游戏式的一问一答中,自然地进行教学,既让幼儿理解其内容,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6、表演记忆法。根据《语言》具体内容,编一些简单、形象、有趣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如教儿歌《别说我小》,其中“我会做什么”的句子不易掌握,可让幼儿表演穿衣、洗脚、擦桌、扫地、浇花等各种模仿动作,边做动作边学儿歌。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
        7、情境记忆法。根据《语言》内容,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幼儿身心居于其中。如教《客人来了》,可先布置场地,然后两位小朋友扮演主人和客人,进行情境表演、对话,让幼儿在观赏中学习。
        8、操作记忆法。提供给幼儿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语言》内容进行摆一摆、拼一拼。如,教《三只蝴蝶》时,教师先给幼儿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纸,让幼儿折叠蝴蝶和花朵,然后和幼儿一起边复述故事边操作。这样幼儿在玩中学,玩中记。实践证明: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是促使幼儿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内在动力;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还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幼儿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每时每刻,只要我们挖掘潜力,适当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够较为迅速地得到发展的。这个时期抓紧工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邬晓艳.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幼教博览,2004年10月(7).
        【2】王彩凤.《试用体态语言教育孩子》[J].早期教育,1999年第11期(12).
        【3】李冬玲.《幼儿语言教学的新尝试》[J].早期教育,2003年1月(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