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实践、审美、探索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然而,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一套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非常单薄,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文应该是借“一斑”来“窥豹”,用“一叶”来“知秋”,它离不开延伸拓展。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整本阅读,把单篇的课文教学和整本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语文课的学习外延,增加积累,开阔视野,让学生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在诗外”,避免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真正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更好地“品诗”、“作诗”。
关键词:整本阅读 借斑窥豹 兴趣
一、在学生解读课文困难时助推“整本阅读”。
因为年龄、阅历、积淀等各方面因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很好的利用学生解读困窘的时候,推荐一些完整的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达成自我解惑的目的。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和文言作品,文本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极大,学生在了解大意、体会意境、情感把握上都比较困难。此时需要追本溯源或延伸拓展有关资料来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缩短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延伸的“整本阅读”将给学生的“课文解读”带来更多的支持力,极大地拓展语文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顿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更准确有效地解读了课文。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除了文言、文学,这篇散文更是学生了解苏轼了解东坡的品质心性、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扇窗口。在教学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好几个关于苏轼生平的问题:为什么他会遭到一再的贬谪,他和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之间有什么过节?苏轼有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他弟弟在他遭到贬谪的时候在做什么?北宋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想全面了解一下这位四川老乡。这时候我就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很多学生怀着对苏轼和他所处时代的好奇去阅读了这本书。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非常适合高中生的阅读口味,学生读完了以后印象深刻,再次遇到苏轼的文章和诗歌时,学生就很清楚是诗人哪个人生阶段所做,对于诗歌鉴赏散文阅读都有帮助,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读作品。
二、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时助推“整本阅读”。
学生在对课文解读中的出现的矛盾冲突往往是整本阅读很好的契机。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阅读同一文本时,自然出现不同的观念差异,甚至引发争论;或者由于学生的观点与课文作者的观点存在着差异,学生在文本解读时,产生误解和疑问。教师帮助学生认知和处理这些矛盾,利用学生存在心理冲突的时候进行整本阅读的推荐,观“全豹”再分析“一斑”,整本阅读的效果对课文的促进就凸显出来了。在教学《短歌行》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主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怎么评价曹操?有学生结合初中学习的《观沧海》和《短歌行》,认为曹操胸襟阔大,海纳百川,吞吐日月,心存壮志,是大英雄;也有学生认为曹操杀了很多人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表里不一,十分虚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有的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有的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于是,结合高中阶段名著阅读的要求,我推荐了《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国》给学生,把两本书和课文的解读结合起来,对曹操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如此整本阅读,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校补作用,还使学生有了更多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的积淀。
三、在学生复习整理时助推“整本阅读”。
在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对课文解读之后,让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若干边塞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让学生总结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奇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接着再推荐李炳海《唐代边塞诗传》和任文京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阅读后列举书本中与课文涉及诗人的内容,归纳整理出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对边塞诗派和唐代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又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由众多人物的出场引导学生制作大观园人物关系图,画出大观园人物居住的地图,从而调动学生去读《红楼梦》的前80回。针对鸿篇巨制的难题,由教师带头阅读和一部分喜爱阅读的同学先进行试读,然后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交流座谈会、辩论赛、故事会、书评展示和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摘要比赛等。建立固定的学生读《红楼梦》兴趣小组,对喜欢的人物进行专题阅读。这样为学生搭建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之成为一种乐趣,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形成整文阅读习惯。
四、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助推“整本阅读”。
结合本单元或者本学期的课文,进行课前5分钟整本快速阅读交流。这是一种长期性组织的活动,学生按照学号每天在课前选择当前与课文结合紧密的整本作品,用概括性的语言向同学推荐该书,或谈体会或评人物,或念念精彩片段,评析语言。以同龄人的角度来阅读,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习《边城》,就有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向同学推荐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引起了很多同学的阅读兴趣。课后都找来这本书进行了阅读,当然更促进了对沈先生文学风格和文学理念的理解。这是长期性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整本阅读的氛围。不搞“阅读节”、“阅读月”之类的突击性的形式,以免让学生形成只有某种特定时候才适宜读书的不正确印象。在学生刚开始进行整本阅读时,指导他们以泛读和略读为主,在泛读和略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兴趣、喜好,把多种阅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达到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老师应该有计划地分阶段提出要求,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慢慢养成习惯。同时可以让阶段性测试与整本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阶段性测试的杠杆,巧妙的在命题中加入整本阅读的题目,让整本阅读变成课本的拓展、延伸和深入。课内读名著节选,课外读名著全本。用考试来引导阅读的导向,改变家长的不正确观念,促使家长支持配合课外阅读的开展,甚至是能令他们带头读书,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令他们真读书,读真书。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看做是整本阅读的一剂“药引子”,通过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整本著作的“契机”,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让课堂最大化地延伸与拓展,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又将语文阅读教学从“单篇文章”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引导学生步入“整本阅读”的广阔的天地,从而扩大了语文课堂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秋东.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整本书阅读[J].名师在线,2019(36):71-72.
[2]叶瑞娟.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9(3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