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里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出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就要在上课前、课堂上、下课后三个阶段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创新教学
一、前言
在经济科技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任何一种研究、科学实验或者工程项目都是集体合作完成的产物,不可能由一个人脱离集体独立完成,集体合作的形式会聚集更多人的智慧,集体智慧比个人智慧产生的能量大,可以更妥善的完成目标。教育事业在为国家发展培育建设性人才,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当前的教育背景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最大程度上发挥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高效教学活动并不仅仅是模仿与生搬硬套,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的形式是大势所趋,是培养合作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新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新颖的教学理念正在快速的走进人们视线。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形成,教学模式急需更新换代。初中生已经具备思考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相较于小学生来说,初中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但是还不能达到高中生那样长时间机械性的学习形式。基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征,合作学习的模式应运而生,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频率,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初中生培育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在上课前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前的合作要求学生们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采用合作分工的形式,在老师讲课之前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前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这种课前合作的学习模式一般是把整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将这些小任务合理的分配给合作小组内的组员之中,让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完成任务的时间。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章节叫数据的分析,数据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统计,老师可以给每个组分配不同种类的数据,可以是运动会二百米选手们完成的时间,也可以是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让组内的成员们通过调查实践,记录合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拿到课堂上,为本节课提供学习素材,根据这些数据开展分析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进行课前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做了铺垫。
(二)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让同学们共同学习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传授固定的知识理念,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合作宗旨,让同学们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讨论自己的想法,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实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既要学会耐心的倾听他人的意见,又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当学习到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时候,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互相启迪,将大家的智慧聚集在一起,才可以找出最合理的解题思路,最终取得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具有生机与活力,在放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三)下课后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数学的课后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对课上的内容进行巩固。有的题目虽然上课听懂了,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其中所含原理,这就需要同学们课下进行巩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相同,为了提高全班的综合水平,大家要分享自己的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有的学生对做题思路把握得好,有的学生对定义把握得好,合作学习把大家的收获综合到一块,让同学们共同进步。
结语:合作学习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沈冰.课堂教学之学生能力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9).
【2】杨成军,聂国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