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赛福特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 310000
摘要: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使得电梯逐渐成为主要的现代化运输工具,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责任未明确划分,以及电梯安装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电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梯安全;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便是极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梯已经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特种设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梯安装作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都对电梯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电梯的发展
电梯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电梯出现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在这100年的历史中,全球电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也从无到有,现在的电梯技术已经融国际先进技术于一体,形成了特有的电梯技术系统。按照认同的看法,目前电梯技术主要是美国、欧洲、亚洲技术三大系列。美国电梯技术以OTIS(奥的斯)为主,其中包括加拿大。美国技术始终保留先进技术,从没有将最先进的电梯技术在世界各国应用。欧洲电梯技术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的技术。它以电梯耐用著称,一般电梯寿命为25年。加上欧洲人比美国人市场先导性好,所以在全球进行合资合作,使欧洲电梯技术成为国际通用技术之先锋,同时欧洲电梯标准也为国际电梯标准。亚洲电梯技术以日本为主导。而日本由于对用户心理掌握得好,以舒适性好而闻名。但是日本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虽然使用时的舒适感好,而电梯寿命只有欧洲电梯的60%,保证使用寿命只有15年。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八大名牌垄断,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的电梯技术吸取各家之长,无论在电梯舒适感还是电梯寿命方面均借鉴欧洲以及日本的经验,使电梯既寿命长又舒适感好。
2电梯运行安全状况分析
据实地调查及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得如下结果:有85.92%的人认为是电梯检修没有按时进行,69.36%的人认为电梯本身质量存在问题,45.62%的人认为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出现漏洞,41.56%的人认为是个人安全意识不够,4.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大部分人认为检修不及时是导致电梯事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电梯质量的问题。另外,从电梯安全问题调查问卷中发现,50.43%的人在乘坐电梯时曾遇到过电梯故障;78.97%的认为维护电梯安全运行最重要的是日常维护保养;75.25%的人在乘坐电梯时,会观察电梯内张贴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可见公众在乘坐电梯时电梯故障时有发生,且人们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及电梯是否经过安全检验尤为关切。调查发现,对于电梯事故的主要负责人,公众认为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电梯生产方以及相关主管部门都应该负一定责任。在公众对电梯满意度的调查中,也仅有2.53%的人认为电梯非常安全,58.15%的人认为电梯的安全程度为一般,而1.4%的人认为电梯非常不安全。由上不难发现,若电梯事故发生,公众认为责任应由相应的单位承担,且人们对电梯还没有达到完全信任状态。
3电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梯安全性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管理,大多数人的潜意识缺乏对电梯的认知和了解,除了能够感受到电梯带来的方便快捷之外,并不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但是不知道电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维护,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相关物业管理公司也并未重视监督电梯使用的状况和责任,相关规定支出,电梯维护人员要定期检查安全开关、对电梯进行润滑,及时检查相关部件。电梯维护对技术要求较高,大多数的企业甚至在没有监督的状况下进行维保工作。
4电梯安全管理提升对策
4.1及时转变监管方式,杜绝安全隐患
电梯安全管理提升对策之一是及时转变监管方式,杜绝安全隐患。当前国内电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监督检查的方式以及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对电梯的维保单位、使用单位等进行全面检查。行政许可主要对电梯使用登记许可、维修许可以及制造许可进行检查。这样的监管方法和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必须要形成多元化的监管方式,即行业监督、政府主导、企业负责以及质监检查等,保障电梯的安全使用。此外,还应当定期对检查状况进行对外公布,使得电梯的使用单位能够及时掌握电梯的安全状况以及维保情况。电梯维保单位应当和物业管理部门等进行相互监督,保障电梯正常运行,强化规范监督体制以及招标流程,进一步完善日常维修制度,对维修费用进行合理规划,不断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性。
4.2构建风险分担的保险机制与模式
电梯安全管理提升对策之二是构建风险分担的保险机制与模式。在电梯总量大幅增长和老旧电梯逐年增加的“双重压力”下,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安全态势难度加大。电梯安全责任保险作为特种设备保险的一种,主要承保电梯在安装、运行、维保、检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第三者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这种做法在法律上有依据可循。电梯责任险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2012年,启动电梯安全监管创新,其中明确电梯使用以管理人首负责任为核心,推行电梯责任保险,并建立首负首赔法律强制,这将电梯使用管理人、维保单位两个主体法律责任平行站位改为纵向站位,构建责任链条,发挥保险及时救助救治、及早化解矛盾的作用。使业主知道电梯有故障找谁、受困电梯找谁、电梯出事找谁,电梯业主、乘用人主动监督的社会效应日益显现,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在监管创新过程中,兄弟省份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浙江省进行了由单纯的“保险”升级为“保险+服务”新模式试点,促进了维保行为规范,落实了电梯使用管理的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了电梯乘客与使用管理者的民事责任关系;南京市坚持“补偿在先”“小额快付”的原则,住宅小区居民不用再支付保费,并建立困人快速理赔的“第二代”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电梯保险改变了政府在电梯安全监管过程中管得太细,削弱物业公司的责任意识,在安装电梯时以次充好,维养不到位以致“带病”运行的问题。如果电梯安全监管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充分运用市场规律推广电梯责任保险,建立风险分担的社会保险机制与模式,将有助于在依法依规基础上提高监管水平,增强电梯监管综合能力。
结语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电梯事故的发生极其容易引起公众、媒体、社会的重点关注,因此对电梯安全隐患的排除和整改显的更加重要。从多方面增强电梯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防范相关事故再次发生,保障城市电梯安全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秦彦昌.试论电梯安装的质量控制[J].建筑发展,2019(02):89-90.
[2]马国栋.浅谈电梯与建筑设计的配合事项[J].中国电梯,2019(2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