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云南城市岁时节俗变化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周燕芳
[导读]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文献资料讨论清末民初云南城市岁时节俗变化的基本特点。
        周燕芳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地方文献资料讨论清末民初云南城市岁时节俗变化的基本特点。发现清代直到清末云南城市的岁时节俗除增加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俗活动外,大部分的节日活动与北方汉族地区相同。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政府的主导,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岁时节俗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总体而言传统节俗活动在民众中依然流传广泛。
关键词:清末民初;云南;岁时节俗
        岁时节俗是一年中人们在固定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是地方志书中重点记录的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民间风俗文化的内容。清末民国初年是中国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在节日风俗中也有所体现。本文主要利用地方文献资料讨论这一时期云南城市岁时节俗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清末云南城市岁时节俗与北方汉族地区大同小异
        清代云南大小城镇一年中举行的节俗活动大致与北方汉族地区相同。笔者根据清代地方志记载,将每月流传较广的节日进行了整理并按月序排列(见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月都有一至三个不等的节日,但是不同的地区在相同月份举行的节日活动也会大同小异。元日、元夕、清明、立夏、端午、星回节、七夕、中元、中秋、腊八、祀灶神等节日流传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各城镇,而迎土主、祭龙只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新兴州、大理府部分地区流行。

        
        从节日的来源来看,表一中所列的各月份节日来源多样。立春、元夕、清明、立夏、冬至等节日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元日、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祀灶神等节日也是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的节日,与儒家思想文化有密切关系,而礼南斗、北斗,中元节则和道教息息相关,浴佛节、盂兰盆会、腊八节则是佛教的节日活动。星回节比较特殊,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节日,但是却成为全省普遍流行的重要节日。
        上述节日中除星回节、迎土主和祭龙外,其余节日大都是从北方地区传入云南的,所以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与北方汉族地区基本相同,只有细微的差别。例如:元日除与北方地区一样要祭祀天地祖先、贴桃符、门丞,往来贺岁外,“堂中皆取松针铺地如毯子”[],目的是“取松之柯叶贯四时,兆吉祥也”[]。在招待前来贺岁的亲友时,除一般的茶果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食物——槟榔。在送客时对于有姻亲关系的人还要“令子弟或仆从辈盘盛以进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槟榔》中说 :“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云南地区以槟榔招待客人的寓意应当与交广地区相似。
        岁时节俗中最大的不同当属星回节。清代这一节日已在全省各地城乡广泛流行,不再是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节日举行时间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一日“市民燃松炬于街衢,村落则燃以照田,占岁丰嗇”[]。 “(城中)束松明为炬,高丈余,围四五尺,标以丝旗,置于衢市,小儿各执小炬,争先燃之,照耀如白日……”[]。“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戏。”[]除了燃火炬松脂外,人们还聚在一起饮酒啖生,“比户剁生饮酒,汉夷同之”[]。这个节日一直到今天依然盛行。
        二、民国初年云南城市的岁时节俗产生新变化
        岁时节俗以历法为依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举行不同的节日活动,因此,岁时节俗与历法的关系密切。中华民国建立,改用西历(阳历)纪年,于是军政用阳历,农、商和民众用传统农历,这样一种阴阳历并行的局面。因此,岁时节俗也是外来节日与传统节日并行。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中依然十分盛行,自中华民国建立“至今二十余年,凡阴历岁时纪念,多未能废,由于习惯已深,固非法令一时所能改革。”[]这种情况从民国时期编纂的地方志中也可以看出来,遍阅民国时期编纂的云南各地方志,书中记录的一年中的节日活动与清代的内容大致相同,可以推测直到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岁时节俗在民众中依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阳历的推行以及政府对宗教信仰活动的劝诫,使岁时节俗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传统节日逐渐精简。由于政府的劝导或禁止,立春、立夏、迎土主、乞巧、浴佛、礼南斗北斗等与传统农业生产、宗教文化有关的节俗活动在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城镇中的影响逐渐减弱,甚至消失。1924年印刷的《昆明市志》中基本没有提及这些节日。同年印制的《昭通志稿》中也记录了民国后,当地正月里传统习俗发生了变化。二是节日的商业贸易功能凸显,消费成为节日的一个活动内容。20世纪20年代,昆明城的大街上有人在春节时售卖字画、脸谱、号鼓,木制或铁制的飞机、轮船、火车等新式儿童玩具。端午节时有人在繁华的三牌坊或公园里出售时令花木。三是元旦、国庆、光复节等新式节日出现。首先是将阳历中一年第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视为一年之始,这一日军政机关放假休息,但是普通民众并不将之视为节日“机关举行放假,市民则依然忙碌如故。”[]其次,中华民国建立的国庆日、九月九日的云南“光复”日等都要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多是由官方主导。
        三、小结
        综上可见,虽然清末民国初是社会剧烈变化时期,但是岁时节俗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陈寅恪先生曾说:“当其(社会)新旧蜕嬗之间隙,常呈现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清代直到清末云南城市的岁时节俗除增加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俗活动外,大部分的节日活动与北方汉族地区相同。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政府的主导,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岁时节俗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以传统节俗为主、新旧节俗共存共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根据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9)整理。
2.【清】戴纲孙纂:《昆明县志》(清光绪二十七年刊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28.
3.【清】江濬源修,罗惠恩等纂:《嘉庆临安府志》[A].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47册)[C].凤凰出版社,2009:72.
4.【清】戴纲孙纂:《昆明县志》(清光绪二十七年刊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28.
5.【清】张毓碧修,谢俨等纂:《康熙云南府志》[A].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一册)》[C].凤凰出版社,2009:55-56.
6.【清】江濬源修,罗惠恩等纂:《嘉庆临安府志》[A].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第47册)[C].凤凰出版社,2009:73.
7.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725.
8.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763.
9.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730.
10. 陈寅恪:《艳诗及悼亡诗》[A].《陈寅恪先生文集.元白诗笺证稿》[C].台北:里仁书局,198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清代云南城市社会生活研究”(2016ZDX14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周燕芳,1981.04,女,汉族,云南玉溪,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云南地方历史、城市历史地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