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包建
[导读]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导致人们愈发重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
        包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导致人们愈发重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现状会对其生活状态与学习产生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更加重视。现阶段高等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将“三全育人”当做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关键就是使该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目标性、计划性和实效性。所以,通过对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展开分析,提出构建以“三全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引言:高等学校中的必修科目为心理健康,也属于高等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方法,可以对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三全育人”属于高校实现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关键涉及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内容,“三全育人”使高校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研究以“三全育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方法,促进变革创新,有机联动所有部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预防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1]。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第一,要对育人要素展开综合梳理,保证全员可以共同承担育人使命。依据全员要素构成与含义,由微观环境内对育人主体展开深入挖掘,包括学校、社会、园区、朋辈群体和家庭环境等,在对育心职责实施计划进行设计时因具有科学性。对于教育主体而言,应充分激发所有教职工作人员加入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建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起到辅助作用的心理健康师资团队,其稳定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所以,在挖掘所有人员要素期间,应对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报以尊重态度,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强,令大学生提高自身保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与观念。
        第二,工作机制的科学创建,可以使全员育心达到“大协同”的目的。关键的教育部门需真正统一规划与领导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使以往教育体制间存在的关系被打破,即片面性和单向性,令各个种类、层次与领域的机制展开多向互动和整体联动。全体高等学校把心理健康归到学校改革与进步的计划内,增加思政工作、督导评估与人才培养的体系,创建预警防控机制,即包括班级、院系、学校和宿舍,对培训、运行、考评与职责体系展开科学设计[2]。
二、实现业务培训
        组织业务培训,保证大幅提高全员育心的水平与能力。

主要对于所有项目主体所具备的工作知识与技能展开全员轮训,有利于其了解心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对心理健康的基础问题出现的成因、体现、解决方法和健康标准有所掌握,了解出现心理危机的高等学校学生从发现至报告的全过程,包括其程序与规则,培训谈话技巧,掌握家校沟通需秉持的规则,令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真正在育心前期达到知心的目的。对于教育主体、文化基础、专业背景与工作岗位的差异,应组织差异话训练,也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与目标。
三、重视大学生个体差异
第一,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差异导致其成长期间,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同样存在一定区别,高等学校应使心理育人更加高效,令心育和德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一定要将以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变化,即将极端性结果当做导向,应对教育观念与教学手段展开创新。比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重视刚刚产生的社会观念和自我观念,同时真正了解到此时期的学生自我调适水平与能力不足,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间,应始终使处事具有理智型,进行人际交往,与大学生活内设置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相符合,同时在建设校园文化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质观念,令大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学校文化体会人际交往的魅力和手段,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学习理念和交友理念[3]。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学校能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的方法,这时需注意,该活动应同职业相符合,如此可以推动建设健康心理,同社会职场相连接。当大学生需要解决很多其他困难期间,例:家庭变故和经济困难等,极易变化人格和情绪,且改变程度较大,如此辅导员和其他教职人员应保证发现与处理的及时性。也就是说,应将监督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确定在此期间学生有几率出现的心理状态,将此内容当做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令监督机制具有大量支持。
四、同其他学科相结合
心理健康推动全过程育人的进程,不是仅通过心理健康科目才可以实现,高等学校需在其他学科内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无时无刻的体会正确观念,即人生观、为人处事应秉持的原则、道德理想和价值观,使健康人格产生具有优秀的培养环境。比如:高等学校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月,需所有专业的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结合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和创新与优化相关知识,使学生可以于学科学习期间掌握准确的心理健康知识[4]。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三全育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开分析,提出相关的构建方法。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创建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起到辅助作用的心理健康师资团队;其次,高校需对心理健康教师实现业务培训,有利于其了解心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重视大学生个体差异,更加关注学生情况;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如此,可以使“三全育人”的质量与水平提高,使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机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边冠莉. 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000(003):53-54.
[2]迟传德, 余本祺, 郭亚勤.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J]. 滁州学院学报, 2020(3):45-46.
[3]吴先超. "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9, 000(018):81-83.
[4]何佳.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18(006):68-70,96.
作者简介:包建(1981.1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学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里健康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