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观念培养出发构建高中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吴敏然,于永利,周婷,常杰
[导读] 生命观念内化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吴敏然,于永利,周婷,常杰
        1.内蒙古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2.2.内蒙古通辽市第九中学,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028000
        摘要:生命观念内化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是达成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霸凌等事件频频发生,高中生正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生命时期是进行生命观念教育最有利时期。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为例,从中节选3节内容讨论如何创设真实贴切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建构生命观念。引导学生达成敬畏珍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整体性,健康饮食生活的培养目标。旨在对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行处理的框架构建思路,并在教学中将生命观念渗透其中。目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生命态度,积极面对人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关键词:生命观念,高中生物学教育,珍爱生命,生命的整体性,健康饮食生活
        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标志,是达成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1]。诺贝尔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是自然交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但众所周知,再珍贵的宝石,也抵不了生命的万分之一独特与神奇。当下,大众却对生命的珍贵性认识缺乏,缺少积极追寻生命的美好的动力,尤其是青少年这一类型群体。根据中国卫生协会相关资料数据显示,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成为首位死因[2]。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吸毒、暴力、霸凌等事件频频发生[3],这些自杀或校园犯罪现象每一次发生,都引起社会大众哗然并广泛关注。正值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放弃生命?为什么会成为校园中的加害人?到底是这些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中缺失了那些环节,导致他们选择对生命如此轻率?在屡见不鲜的事件背后,大家逐渐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实质问题。青少年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潜力、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效强化青少年 “生命观念教育”刻不容缓。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当代高中生物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生活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应当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能够用生命观念去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且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世界观[4]。其中,生命观念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居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是生物学学科中育人价值最为显著的表现。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生命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和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它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4]。生命观念可以对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给出说明,在正确的认知引领下明确把握生命具有的特性、现象等,并逐渐了解一些自然反应同生命之间存在的关联[5]。高中生正值懵懂迷茫时期,他们对于生命的深刻意义知之甚浅,对于生命的完整性没有概念,在生命观念领域还存在着对生命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生活积极性、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生命观念知识的教育和引导等问题[6],更有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或者高考结束后产生堕落的念头。因为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没有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青少年,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面引导。作为生物学教师,每位教师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这份教育的工作是关系到人类最珍贵的财富——生命的价值和成长。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生物学教育是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教育事业。教师须有强烈地承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的使命感,培养和健全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 [7]。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体系,生命观念主要涵盖系统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和生态与平衡观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在每一节内容准备上课时,教师需要思考本节课的哪些内容,如何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何种生命观念?本文对于《分子与细胞》课程内容前三章内容作为举例: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截取一节内容讨论如何创设真实贴切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建构生命观念进行生命观念教育。
1.走进细胞之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观念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基石的。现实生活与生物学学习密不可分,是生命观念教育的良机,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空间时间由大及小的范围开展教学引导,需要先找到各种生命观念在教学内容中的抓手,在实践中才能够从容自如。
        对在第一章《走进细胞之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内容中,理清生命的结构层次非常重要,一般情况教师会从细胞开始教学,生命的基本单元,到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样的顺序。但是也可以反向行之,比如上课开始,教师播放一段壮丽宇宙无数星系的视频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问,让大家回答成为生命、甚至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在浩渺宇宙中存在生命,到底要多大的概率?答案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答案为1/∞;在地球上,人类没有其他生命形式,而成为人的概率为1/30,000,000;而在当今世界,在人众中,成为自己的概率为近1/7,900,000,000。在这种强烈对比下,同学们无疑会惊讶成为生命的概率之低,感悟成为自己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可以深刻体悟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各种关系,并从中发展生命的智慧[8]。通过引导学生在茫茫宇宙发现生命的奇迹性,此时再引导学生“珍惜、尊重生命。大概率来说,任何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障碍和困难,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请安慰自己:“这不过是我这么奇妙绝伦的生命里,如微尘一般的小事”,这种震撼对比后,能在脑海中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将同步产生积极的变化。
        宏观之后,再进行生命单元不同层次的学习,将会效果显著。对微观细胞、组织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学习时,也可以通过可视化教育,进行生命观念培养。比如在高倍的显微镜下,毛细血管的排列观察起来像精致的艺术品,被雕刻成适合它们生长于其中的器官的形状。给皮肤提供营养的毛细血管看上去像一排排的魔术贴,一圈圈的血管为人体提供血液,带来温暖,并让身体着色。毛细血管像电话线一样,从脊髓到指尖,沿着身体的神经给神经元送去氧气和营养,让人类的感觉保持敏锐。在结肠,毛细血管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蜂窝状几何图案,这样它们就可以在结肠内满是消化后的物质时随着结肠一起伸展,同时提供最大的表面积,已将液体重新吸收进血液中[7]……通过这样的抓手,让学生由衷赞叹生命细胞组织精密精美的特征,进而珍惜每分生命和每寸身体构造的精妙。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内容设计避免了全部是系统的微观知识,和对这类概念的把握,克服多数同学常停留在死记硬背水平,不能做出准确的概述的困难。
2.组成细胞的分子之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进行生命观念本质的深入发掘,需要教师采用一定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明白具有生命的现象,总结生命的特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物思维。

在开展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强化学生对教材上生命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积极尝试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探索,只有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才会领悟其中的奥秘,并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夯实根基。
        在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内容中,如果按照惯性思维,很容易陷入细胞组分中,比如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就有20多种,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和微量元素Fe、Zn、Cu、B、Mo等。这些物质和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种类上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把这些无机元素都找到准备好,就可以形成生命吗?当然不行,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生命观念的解读,尤其生命系统中整体大于部分和的独特生命观念,不论是细胞、组织,还是种群、生态系统等,在各层水平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的系统特点。例如,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组分和各种细胞结构,只有统一在细胞这个系统内,才能相互协调并有机统一,成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表现出生长、新陈代谢、发育和分裂等特征,这些生命特征是细胞中的任何一个组分所不能具备的[9]。
        本节课还可以通过对一些事实证据的讨论,让学生从进化生态的角度了解到生命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系统,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在此间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生命观念建立的教育。
        本节内容陷入元素和组分的可能性非常大,容易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对知识缺少深层次的发掘,忽视了生命系统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容易制造出大量“孤立”的概念,学生被动死记硬背,掌握的理论知识陷入碎片化,导致流畅的进程断裂化。而完整的生命观念是系统性的,只有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教学思路衔接流畅,才能引导学生获得集成块、完整体的生命观念知识。
3.细胞的基本结构之细胞膜——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健康生活是生命观念培养的重要目标,生命的健康跟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癌症、肥胖、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社会对大众的健康有了更高的关注。如果可以从生活中的保健角度,对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行处理的框架构建,并在教学中将其渗透其中,既可以提升高中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利用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日常生活中一些健康问题的原因,对保养生命预防疾病有一定了解,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用来保健,而且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培养的提升。
        如在本节内容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可以衍生这样和生活相关的情景部分,“人类吃东西就等同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包含在生命的结构之中”,作为能量的来源,光能对植物的重要性,类同食物对人类身体的重要性。食物的选择对人类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当下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日益增多的案例,从而引出糖类的种类和功能。在学生掌握了糖类的种类功能的基础上,引出糖尿病的病因和学生的不良饮食方式密切相关,同学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量的甜食就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所以,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方式,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等生存安全常识[10]。
        另外,虽然食物看起来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人类由于生理功能和机制,需要选择合适的食物。不少人经常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久而久之就会诱变成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对学生来说,增加食品知识、提高饮食质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尤为重要。这是珍贵的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饮食教育的机会,和生物学生命观念的推及完美契合[11]。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健康的身体和生命观念中“结构与功能观”的养成相辅相成,通过学到的生命科学知识,学生能尝试解决健康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生命观念教育和生命教育不同,生命观念教育在课标中,既包括高度抽象的生命概念,也包含了对生命过程中现象的本质认知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探求生命活动规律,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学生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生命意识的理解,以达到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还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倡导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12]。
        生命教育和生命观念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导致在实际教学时经常被人们混淆。但生命教育与生命观念教育有本质区别,对于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分析某种生命现象所蕴含的生命规律是人们证实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内化的知识更为客观,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期,在我国学校生命观念教育发展相对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利用生命观念教育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分子与细胞》课程顺理成章成为渗透生命观念教育的良好载体[13]。教师一定抓住机会强化生命观念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教育内容和资源,构建高中生物生命观念教育专题,给予青少年生命正确的引导,并将学习和探索的责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让学生能够敬畏赞叹生命,尊重生命价值,涵养生命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态度,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占良.对生物学学科素养的理解((一))——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生物教学,2019年(6):4-8.
[2] 祝巍.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趋势成因及教育对策[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140-141
[3] 张勇, 王丽珂. 调整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反思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0,(02):55-6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5]王首都.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策略[J]. 高考. 2021,(12): 111-112.
[6] 朱德林, 朱文博.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19(05): 53-56
[7] 陈梦恬. 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对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意义[J]. 华夏教师.?2020,(14): 29-30.
[8] 威廉?W.李. 吃出自愈力[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9] 杨守菊.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教学新语. 中学生物教学.? 2016,(23): 1-1
[10] 吴灿灿.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D]. 西南大学. 2020.
[11] 赵建锋. 例说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教育[J]. 中学生物教学(下半月).2009, 000(001):1-1
[12] 敖敦图亚.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13] 叶澜. 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1998(02): 6-11.

作者简介:
吴敏然(1993.09—),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教师二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学教学。
于永利(1978.06—),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学。
周婷(1989.11—),女,汉族,山东安丘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植物源食品功能成分富集技术与机理。
通讯作者:常杰(1980.10—),女,汉族,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特色食品与健康研究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