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胡瑞云
[导读] 近年来,我园坚持师幼携手
        胡瑞云
        惠州市幼儿园,广东惠州,516003

        摘要:近年来,我园坚持师幼携手、家园共育的原则,借力园所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持续构建生成性的园本课程,引导幼儿在自然浸润、生活熏陶、社会影响的综合作用下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实现适切性成长。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设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自然教育视角;园本课程;建议
引言
        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课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幼儿园应走进大社会、大自然这所活学校,充分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教育。自然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深入丛林,它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去探索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命。虽然里面有许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父母一定要学会多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不要让电子产品充斥着孩子的童年,而剥夺他们在大自然中学习的乐趣。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采用自然为教育的主体,再通过人类的教育作为媒介,辅以科学的方式将教育进行下去。这种自然教育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儿童的学习融入大自然中,更加直接地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这种自然教育的方式也更加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儿童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具有独立意识,因此在教育中不能强迫他们进行学习,自然教育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一点。因为在自然教育中,就有“融入、系统、平衡”的特点,以此对儿童展开自然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都是较好的。
二、课程视角下自然资源利用的思考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整体规划和资源建设,也要关注资源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结合幼儿的年龄段、具体活动内容等对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将其纳入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或者班级的主题、周、日等计划中。基于生态学视野,从自然资源的课程价值出发,反思目前幼儿园外资源利用的现状,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宏观层面主要是园部层面对资源利用的顶层设计,如对自然资源的整体架构、规划、建设等,可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内容、自然资源利用的时间和方式等纳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中观层面是在园部、年级部等多主体参与下,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不同活动的自然资源利用,思考在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如何添加和利用辅助材料让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强调结合幼儿不同年龄段和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关注自然资源的系统化利用,聚焦自然资源利用的形式、策略等。微观层面是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基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察,支持儿童充分利用、探索游戏材料。强调在具体的户外活动中,基于教师的观察来支持儿童的探索行为。自然资源的利用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应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只有自然资源被教师和儿童充分利起来,才能使资源真正走进课程。
三、建设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建议
        (一)以自然教育理念实施园本课程
        1.孩子与自然。园所将自然教育探究内容梳理为自然生活四部曲:自然生活、自然食育、自然科学、自然艺术。在自然生活中,幼儿走进自然教育基地,在体验过程中学会合作、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在自然食育活动中,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带领幼儿展开探索,让幼儿感受自然规律,在自然中学习与成长。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幼儿通过探索活动获得多样化经验,让自然科学在无形中浸润心灵。在自然艺术课程中,园所开展油画主题色彩系列活动及自然物的创想活动,让幼儿感受艺术的魅力。
        2.教师与自然。自然材料成为教师的首选教具,教师会将在自然中看到的新奇的、有游戏价值的自然物带回班级并研究玩法,让它变成区域材料和游戏探索的道具;研训活动在自然中变得饱满,园所将自然团建与研训活动有机结合,教师学会记录自然物、用自然物进行创作,进而引领幼儿感知并融入自然;开展特色交流活动,教师互相推荐好的教学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对自然教育理念的思考。


        3.家长与自然。把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家长的认知,园所邀请家长参与自然环境创设,定期通过公众号、家长群推送自然教育相关文章,分享适宜幼儿阅读的自然书单,满足亲子教育需求;用自然特色活动拓展家长实践思考,幼儿园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亲子自然活动,定期开展亲子自然小活动,让家长参与自然教育;开设远足课程,规范自然活动体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远足游学课程,由家委会代表每月自发组织户外自然亲子活动,将家园共育发展为家园合作。
        (二)构建生成性课程的总体框架
        幼儿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对牢固的感性认知,通常来自于对社会、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深入观察。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并将其系统化地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比如,在金色的秋天,教师可带领幼儿走进公园、走进田野,欣赏各种形态的菊花、各种颜色的树叶,积极支持幼儿的探索发现,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在园生活,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阅历,还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秋天的公园”“秋天的田野”等主题活动。幼儿在田野里奔跑,在公园中漫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我太开心、太高兴了!”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蚕豆旅行记”“好玩的豆豆”“秋天的果实——红薯”等各种主题活动也应运而生。
        (三)推进生成性游戏的共建共享
        在每学期每个班级生成1—2个班本课程的基础上,我园会将班本课程集成后的游戏资源、课程资源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学期末进行交流研讨,组织教师二次优化完善,摆放到各年段的公共游戏区,实现本年级内或跨年级之间课程与游戏资源的共享。以大班组的班本课程“我和银杏的故事”为例,教师与幼儿开展了打银杏果、捡银杏叶、用银杏叶提取叶黄素和叶绿素、用微波炉炸银杏果(社会)、小树叶(音乐活动)、制作杏叶作品、制作树枝画框、解剖银杏果、美味银杏果、测量银杏树年轮等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师幼之间还发生了好多有趣的故事,有心的教师记录下了幼儿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活动结束后,教师采取剪辑、汇总、设计等办法,将游戏方案、活动图片、精彩视频等资源上传到班级论坛及幼儿园资源共享区,为其他班级开展同类主题活动提供借鉴。
        (四)与幼儿一同进行管理
        在创设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幼儿沟通,注意获取幼儿的信息,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商讨、制定自然角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参与蔬菜种植,对秧苗的感情会更深,管理意会更强。自然角在教室北面和南面各有一部分,扩大了幼儿观察区域。每天入园,有幼儿在北面观察,有儿在南面观察,丝毫不拥挤。幼儿们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角,细心照看、松土、捉虫,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情。观察记录活动为幼儿与自然角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自然角的管理更加有效。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从自然角创设到种植,无一不体现纲要的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始终要秉承陶行知先生“活学校、活教材、活方法”的教育理念,在自然教育中,促进幼儿自然全面地发展。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生命之中。无论是园本课程开展的与自然相关的主题活动,还是教师精心打造的自然角,都是为了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馨.建设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J].教育家,2021(28):39.
[2]陈彬.园本课程开发运用“活教育”理论的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77.
[3]新办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路径探索[J].福建教育,2021(03):4-5.
[4]罗晓红,肖意凡.课程领导: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11):81-84.
[5]罗晓红.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7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