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李晓光 李振峰 郭淑香 朱海涛 朱海涛通讯作者
[导读] 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
        李晓光 李振峰 郭淑香 朱海涛 朱海涛通讯作者
        邹城市人民医院273500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对比诊断准确性、纠纷事件、操作时间、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准确性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纠纷事件的发生,缩短检查操作时间,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复杂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准确性
        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该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水平普遍较高[1]。本文研究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瘤的患者,以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9±0.5个月;年龄39-75岁,平均46.9±6.8岁;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1.6±0.7个月;年龄38-79岁,平均46.5±6.3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获取供、受区域范围内的CT图像: 应用我院现有的多层CT扫描仪,实施头部CT增强扫描。参数水平分别设定: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分别设置为100kV和130mAs,并选择自动剂量调控技术; 层厚与层间距水平均设置为0.625 mm,矩阵面积调整为512×512,FOV值设定为320平方毫米,扫描时间控制在8-10s之间; 选择碘海醇作为非离子型造影剂,通过注射方式给药,剂量标准350mgI/100m1,通常情况下建议将注射速度控制在5ml/s。以透视触发扫描法,对需要检查的血管予以确定,并连接好高压注射系统,在对比剂注射完成15s之后,开始实施连续扫描,并进行旋转摄片操作,观察发生病变的血管区域显影,当该位置动脉显影,并密度水平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延迟3s实施扫描操作。以计算机通过工作站,对三维图像虚拟模型进行重建,依据阈值不同选择重建图像。
1.3 观察指标
        (1)病情诊断准确性;(2)纠纷事件发生情况;(3)检查操作时间;(4)检查方案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准确性:(1)误诊率和漏诊率;(2)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
         满意度:通过满分为100分的我院自拟问卷,在治疗期间利用病房随访机会进行调查,<60分不满意,<80分且≥60分基本满意,≥80分满意[2]。
1.5 数据处理方法
        以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和计量资料进行X2和t检验,以[n(%)]和(±s)表示。
2 结果
2.1 检查准确性
        研究组证实结果符合率较对照组高;漏诊和误诊更少,组间比较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首次发病的致死率就能够达到30%以上,且如果患者在发病之后没有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五年内的病死率会接近70%,因此对于该病而言,需要在发病的早期阶段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有效防范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使患者的转归更加理想,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3]。本次研究说明,复杂动脉瘤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能提高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纠纷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明显缩短检查操作时间,为病情的尽快确诊奠定基础,为患者争取等多的有效治疗时间,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2] 闵晓黎,曹毅,何敬,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7,15(2):36-38.
[3] 宋瑞敏,孙兴智,王忠耕.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6):97-99.
[5] 孟强,赵洪岩.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2):171-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