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洁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2612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的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出现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黏膜下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出现率。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效果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疾病子宫黏膜下肌瘤,大部分出现在育龄期女性身上,具体是指突向子宫腔内部生长的肌瘤类型。子宫肌瘤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子宫出血,临床上具体表现为白带增加、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加等。随着肌瘤的不断增长,患者的腹部能够看到压迫与包块,有些患者会产生腰酸背疼、下腹部坠痛等症状,患者月经持续时间非常久,月经量太多,造成患者容易出现严重贫血的症状,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上大部分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来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而不同的手术治疗效果与恢复情况并不一样。此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研究临床上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当中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8.6±3.7)岁;肌瘤直径在1.3-5.0cm,平均肌瘤直径为(3.2±0.5)cm;肌瘤分型O型20例,I型20例,II型10例;对照组患者当中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5±3.5)岁;肌瘤直径在1.1-5.1cm,平均肌瘤直径为(3.1±0.4)cm;肌瘤分型O型18例,I型21例,II 型11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未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的患者在展开手术之前要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工作,确定好病灶具体位置,明确手术方案,指导患者根据要求实施术前的禁食禁水。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手术麻醉方法采用的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术中运用适宜的药物展开术中抗感染治疗,结合手术方案给患者切除病灶组织,术后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术后的抗感染处理。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的治疗方法,手术麻醉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手术保持膀胱截石位,利用碘伏充分对患者会阴部位与阴道实施消毒,利用扩张器把患者宫口扩张到11号大小,达到手术要求之后利用20%甘露醇实施膨宫处理,然后放入电切镜,全方位对患者宫腔内环境情况、肌瘤组织大小实施观察,对是否长有蒂部展开详细的观察,对子宫体是否出现增大的情况实施观察,一旦子宫肌瘤存在蒂部要实施表面切割,利用小钳把所切割下的组织与残余的子宫内膜取出来。若是子宫肌瘤未见到蒂部,要切开肌瘤包膜后切碎并且取出肌瘤组织。若是肌瘤组织已经深入到肌壁部位,那么要先切除突起的瘤体部分,及时运用缩宫素,利用电切刀继续进行切除,一直到子宫内膜水平,完成切除之后实施电凝止血,术后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术后抗感染处理。全部患者术后两周要禁止性生活,禁止盆浴,术后六个月做好避孕。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出现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的方法来展开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进行表示。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
.jpg)
2.3并发症出现率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宫颈粘连,并发症出现率为2.00%;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阴道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宫颈粘连,1例子宫穿孔,并发症出现率为12.00%;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采用手术进行黏膜下子宫肌瘤疾病的治疗,得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黏膜下的子宫肌瘤治愈率开始逐步上涨。传统大部分采用开腹手术来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实施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即在患者手术部位做出一个比较长的切口,将手术区域暴露出来,损伤非常大,具有明显的瘢痕,直接对患者皮肤的美观程度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负性心理。而且传统的开腹手术之后具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术中出血量非常多,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卵巢功能、盆腔环境、肠道功能。
伴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完善、发展,子宫肌瘤治疗当中开始广泛运用宫腔镜电切术。此种方式即经过阴道置入电切镜,能直观准确进行诊断,清晰对肌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和包膜关系、附着情况实施观察,在B超直视下实施手术,有效对切除肌瘤的深浅度进行控制,准确彻底将肌瘤切除,避免出现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此种手术操作便利,耗费时间短,常常需要在20-60min内完成,给腹腔内的器官带来较小的创伤,术前要及时给予药物和检查,有效对患者手术风险实施评估,有效对宫颈实施软化,有效对宫腔内部的环境实施改善,降低术中出血量。此手术无需做切口,创伤较小,不会对卵巢和子宫功能产生影响,要尽量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有效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改善。
手术进行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好手术适应症以及禁忌症,手术之前要合理对患者手术情况实施评估,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手术之后为患者提供抗感染、营养支持,加强手术安全程度。结果表示,观察组的临床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临床上治疗黏膜下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出现率。
参考文献:
[1]邴霞.分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92-94.
[2]杨玉兰.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9):90+92.
[3]轩华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3):41-43.
[4]彭广侠.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40例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148-149.
[5]刘华,邹晓红,胡芳慧,蔡书琴,周炜熔.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