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琼
23082819860218**** 150010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几个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方法,可以获取更快的创面愈合速度,产生的瘢痕较小,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同时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微创切口;负压引流;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效果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的1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观察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有28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为32-70岁;观察组中有27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为31-7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在正式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都在患者穿刺病变的位置进行抽液,并实施相关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对其是否存在脓肿的情况以及脓肿的实际大小等诸多方面情况加以确立。(1)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在患者脓肿最低处同时瘢痕相对隐匿的位置进行手术切口,切口的大小应根据患者脓肿的大小和深度加以确立,确保引流较好的通畅性。进行切口到皮下以后,应用血管钳实施钝性分离处理,直到脓腔,确保每一个受累间隙能够被充分分离,执行冲洗操作,应用乳胶管进行引流处理,同时使用无菌纱布加以覆盖。针对敷料,每日中应根据患者敷料实际的渗透状态加以更换,一日1-2次。具体执行更换敷料操作的过程中,对于脓腔应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实施冲洗处理。相隔1-2日以后,针对患者的创面实施渗液病原学检验,根据其相关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使用对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患者创面出现新生丰满的肉芽以后,没有脓性物分泌的情况下,便可减张创面缝合出院。(2)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切口的条件和对照组保持一致,切口的长度将血管钳对脓腔的分离作为标准,宽度应小于2厘米,深度至患者相应的皮下组织,然后通过B超予以引导,对脓腔进行分离处理,彻底将脓液从中排出。与此同时,应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轮流交替并重复不断执行冲洗操作。然后取来相关高负压材料根据患者创面的实际形态对其外形加以修剪,并在创面中完成置入操作,保证材料的充分铺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引流到每一间隙中。记下来在患者皮下实施游离减张处理,将冲洗管和引流管均布置于高压材料中,闭合创面。患者回到病房以后,应用生理盐水(用量为500毫升)对冲洗端进行冲洗,每次时间为4小时,在间断期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并和纯氧导管进行连接,5升/分,对于负压端,连续进行24小时的吸引,压力为40-60千帕,直到冲洗液展现为清亮状态。在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以后,将相应的负压引流装置取出,同时采用6.0美容缝线对患者的创面进行缝合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表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jpg)
.jpg)
3 结论
当前,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通常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旨在第一时间内排出体腔、器官和组织内存在的异常血液、发生坏死的组织和脓性积液,从而使患者感染区的生物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对细菌的繁殖加以阻止,对感染扩散的情况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从而使患者机体炎症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然而,这种治疗方法不能进行全面引流,同时引流区长时间中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中,极为容易加大创面再次发生感染的概率,加之创面切开引流位置存在较大的张力,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相应瘢痕,给患者颌面的美观性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临床中该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取较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对创面加以修复,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负压引流属于物理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利用生物半透膜给创面创建了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通过负压机形成负压,辅之以引流管和敷料,从而完成对创面的有效修复。负压引流应用高压负压材料,这种材料自身具有一定的压缩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在患者创面进行局部位置的小切口以后,经过小切口能压缩进行塑形以后的高负压材料,然后在患者的创面上进行充分地平铺,同时对每一层的间隙加以填充,在相对封闭的负压环境条件下进行冲洗,只是利用小切口便能够实现相应的引流效果,不需要每日中实施换药和引流处理,减轻了患者承受的痛苦。另外,负压冲洗和高浓度给氧条件下,可以令患者局部位置的创面状态产生一定变化,实现了组织的快速愈合。与此同时,负压作用可以减小水肿的情况,使微小动脉得到一定扩张,加大了局部位置的氧分压,使其局部位置缺氧的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利用负压吸引,可以对各种修复信号进行加强,并加强了愈合基因所具有的表达能力,促使相关酶类和创面生长因子的大量出现,更加有助于上皮的再生。综上所述,将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方法应用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获取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福来, 赵明莉. 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负压引流与微创切口联合应用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v.3(24):16-18.
[2] 孙绍洪. 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负压引流与微创切口联合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 000(002):P.22-22.
[3] 刘勤. 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0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