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李妍
[导读]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内化于脑,外化于行的程度,因此,依托地域红色资源,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实践教学为例
        李妍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内化于脑,外化于行的程度,因此,依托地域红色资源,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实践教学为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讲授与表达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关键词:地域红色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
        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列宁也曾指出:“实践远远高于(理论的)认识,不仅仅是它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2]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学生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客观现实,进一步理解和验证所学知识,实现从教材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于脑,外化于“行”。[3]依托地域红色资源,如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例,在其特定场景中开展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快速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当中,并最终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自觉运用。因此,高校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对其理论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既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又强调教师的多才多艺,诸如教师应具备教学计划、组织、协调等教学管理的能力;教学设计、编排、评论等教学实施的能力,更包含相关心理疏导等能力。这些能力在思政实践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课程是否能顺利开展。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质上就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组织的计划、实施、协调、管理与总结的能力。结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过程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计划与实施能力
        首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这堂课到底要强调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哪部分的知识点。以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为例,它的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大多可对应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上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陈列中,与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展厅集中在第三、四楼,其中“上海开埠,国中之国”与“中西交汇,城市转型”主题展对应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主题展对应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共创建,开天辟地”主题展对应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同心戮力,抗击日寇”主题展对应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及“争取民主,都市新生”主题展对应教材的第七到第九章内容。所以,在确定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前,作为教师要做到熟悉场馆展览主题。
        其次,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前要反复确认时间与地点。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例,它的开放时间是每周除周一闭馆外,每天从早上9:00开放至下午17:00(国定假日除外),对于团体参观而言,思政教师应至少提前三天预约场地。它的地点在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近黄陂北路),因为地处上海市中心,因此要考虑学生参观去程和返程的时间估算,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再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讲解是定时讲解,每层的讲解时间是固定的,且每层仅有一名讲解员,从一楼至四楼是分体讲解,即一楼讲解结束后休息片刻二楼开始讲解,以下午为例,一楼讲解时间开始于13:15分,因此一定要把路程时间把控好,不要耽误学生听讲解。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应该提前开展实践教学的踩点工作,特别是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反复推敲与预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2.协调与组织能力
        首先,开展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光凭思政教师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与多部门协调合作。作为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具体执行人,思政教师要做好与各层面的沟通:从学校层面来看,思政教师需要协调好与教务系统的实践时间安排,确保实践课的排课时间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开馆时间、讲解时间相吻合;与财务系统的实践资金安排,这包括实践教学前期的资料费、参观门票费、市内交通费等;与后勤保障系统的保障安排,例如车辆派送的数量及时间问题、路途中必要的饮用水提供等、与各专业辅导员的上传下达等工作;从社会层面来看,思政教师需要协调好与实践教学参观单位的人员配备安排,如班次多的情况下需要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管理者沟通是否能够增加讲解次数的问题等工作。
        其次,开展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发挥思政老师的组织能力。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教师短缺的现状,一个老师往往需要同时兼顾百人的实践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成为思政老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如在实践教学前提前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指派好小组负责人,同时最好与各专业辅导员协作分工,相互配合保障好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3.管理与整合能力
        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传统理论教学中,课堂管理相对简单,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其形态是可控的,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松散的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固定性而言,实践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空间与自由度大大加大,其注意力的选择度也随之加大。如何做到既要把学生管齐,还要把学生注意力管好成为实践教学中课堂管理的难点。除此之外,加强思政教师整合现有资源的能力,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与资源的管理提升,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
        4.点评与总结能力
        教师点评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感染力与说服力有着重要作用。[4]点评可以强化实践教学目的,深化实践教学主题;增强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彰显思政课的人本本质;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总的说来,教师点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观中,针对 “上海开埠,国中之国” 主题展中有关帝国主义划分各国租借地的展览时,在先进的灯光秀的立体展示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眼看着租借地范围的不断扩大,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割地”的情感疼痛。点评中,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扎实的理论素养,提炼主题精华、升华主旨,由参观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点评中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范式,使教学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二、依托地域红色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我国红色资源非常丰厚,星罗棋布,具有直观形象、分布广泛的特点,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宽广的学习平台,有利于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红色资源是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脉络,承载了厚重的党史国史文化。[5]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史国史是必修课”。[6]因此,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发挥各地域红色资源的优势来开展,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满足思政课从教育性、历史性、文化性及实践性等各方面、多维价值向度的融合,特别是突出地域红色资源在实践教学的优势。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例,在其场馆开设《史纲》的实践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而且也促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快速发展。
        1.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这里的信息收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和开展实践教学相关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实践教学场地为例,为了圆满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思政课教师从开始计划到最终实施的工作建立在对大量信息工作的收集与分析上,诸如场馆信息、交通信息、主题馆史料信息等。第二种是与实践教学中相关史料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此次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复馆,是建馆以来面积最大的,史料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展出最多的。丰富的史料是思政课教师丰富理论教学的源泉,这些资料既可成为教学的一手资料,又可成为思政课教师专业研究的史料依据,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趣味,还可以拓展教师的理论深度。
        2.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讲授与表达能力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学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思政课老师也有很大收获。首先,在讲解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讲解内容对照自我教学的内容,查漏补缺,增添史实内容;其次,对比场馆讲解员,反思自身的讲授习惯,汲取他人之所长促进自身的表达能力发展,例如,思政课教师不妨多运用讲解员擅长的情景代入式讲解,声情并茂地以讲故事的口吻去描述史实发展经过,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产生火花。
        3.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科学研究能力
        设身处地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了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大思政”的发展背景下,依托地域红色资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了思政理论课的实践化教学,这就使得实践教学变得更加务实、更加直观、更加专业。因此,只有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梳理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等,从而使实践教学拥有自身的研究范式。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汲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依托地域红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变得切实可行,是实实在在的从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
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3]王淑英,肖守库,王海兰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7
[4]郝书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点评的作用及运用技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8:90
[5]占毅,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08-111
[6]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作者简介:李妍(1989.1-),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海军军医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政、医学伦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