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京宇
广东东莞市麻涌镇教育管理中心 523130
【摘要】 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里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课堂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在“情境引入”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二、在“练习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数学应用 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在“情境引入”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简单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创设了商场买东西的生活化情境。
师:“我们今天一起到商场买东西好吗” 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商场情景图。
生:“好!”
师:“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发现很多商品的价钱是用小数表示。”
师:“老师要你买你喜欢的两样东西给妈妈,会算它们的价钱吗?”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2元加4元等于6元”,“2.4元=24角,4.5元=45角,24+45=69(角)=6.9(元)。”
由于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商场买东西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都已有了很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算理,也为下面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作铺垫。上面这些学生提出来的数学问题,算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理由,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使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情景的设计已引起普遍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数学变得更为学生乐意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下面一个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
师:“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生:“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胜利。”
师:“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
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他们的小毛驴跑的路程不是一样长。”
师:“那到底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
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
师:“有的同学反应可真快,对!这就是圆的周长,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
的内容。(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
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更好地在故事中认识圆的周长,有个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创设思想教育化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师的责任不光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根据教材的内容渗透思想教育,可以创设一些有思想教育化的情境,所谓思想化的情境,主要是为学生讲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并且渗透思想教育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整十整百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下面一个思想教育化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
生1:“这周收集了340个矿泉水瓶。”
生2:“第一周收集了180个,第二周收集了340个。”
师:“现在,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准备把收集到的这么多矿泉水瓶送到回收站。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指着课件上的内容)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1:“收集到500个再送。”
师:“还有谁想说?”
生2:“把500个矿泉水凑够。”
师:“也就是说,收集的矿泉水如果达到500个就够了,没达到就不够。那个男生?”
生3:“计算180+340一共有没有500。”
师:“180+340等于多少呢?你们能算吗?”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老师在利用收集矿泉水瓶这个主题来引入本节的主题,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图片中的信息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180+340”的真正涵义,还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变得更容易理解,通过思想教育化的情景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情境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并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在“练习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铺垫性练习,渗透数学的实用性。
“一个人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就会引起恶心呕吐,造成消化不良,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下去,胃就会很好地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 同样,如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巩固性练习,加强数学的应用性。
“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思考问题时,学生情绪状态和动机状态对思维发展影响较大。巩固性练习的精心设计,目的在于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促进知识结构的完整化。所以这些练习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作用,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通过这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改变了以往沉闷的作业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作业或是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曹才翰.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