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唐强
[导读] 数学作为应试科目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通过对其学习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逻辑判断力。
        唐强
        太和县洪山镇中心学校  安徽省阜阳市  236640
        摘要:数学作为应试科目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通过对其学习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逻辑判断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尊重学生主体并充分肯定其表达,去除传统的单向灌输思想,改变一味的将“教会学生”进行到底。随着新课改的出现,目前的教学要求显然与要求的“生本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也背离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中适当的融入德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既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普遍缺乏这种理念,因此,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对人进行培养的活动[1],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当前学生的发展要德、智、体、美、劳并举,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个学科之间都是有紧密联系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与爱国相关的素材,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深度挖掘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时,这不仅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以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当前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为此,本文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注重教材中数学史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我国现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在进步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枯燥的理论之前引入其进行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认同感,特别是教材中我国古今中外的一些数学成就[2],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就需要深度的进行挖掘,灵活运用。
        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正数和负数”时,虽然学生已经对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现阶段将其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内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讲解前教师可以利用引言中的温度表示、收支情况、生产量的增长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结合我国古代用算筹进行计数的方法展开研究,告知学生在古代人们是利用其进行计算,红色和黑色的算筹分别表示正数、负数,是古代的人们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产生的,对我国数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去查阅关于负数认识的资料,探究其最初的起源,通过查阅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建立负数的国家,可以说早在三国时期,学者刘徽就给出了相关定义,并在公元一世纪时,我国著名的《九章算术》就对其加减的法则做了一定论述,由此,学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有上进心,激励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往今来的数学成就,发掘自身的潜力,力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在讲到学生经常听说的圆周率时,虽然学生都知道其是由我国的祖冲之创建的,但是教师在进行讲授时应该特别强调,我国数学家的发现比外国的早了近一千多年,学生为之惊叹的同时,更对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

     
二、联系生活来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又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层次教学,照顾到不同群体,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在学习上越发困难,只有图形和数字会让其很难体会到在数学学习中攻克难关的乐趣,也就很难在学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困难点,造成数学学习困难,很难坚持对数学的学习。因此,如果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的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哲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的对其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不但会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接受,还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真实故事情境呈现乏味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事例,让其置身情景、亲身经历,将一些实际中的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够通过实际的生活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像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将其形象化,类比数轴建立的过程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由于学生对学校的周边及学校环境都比较熟悉,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或是通过课件的方式将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做清晰的呈现,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商店、木桩等设定为点,确定好出发点和终点后,让学生通过固定点选择不同的走法,不限路径的长短模拟路线,在学生做完相应的模拟实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做一定的评判,通过耗用的时间和路程的长短结合现实生活做一定的讲解,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十字路口以及选择,相对于社会来讲,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点,都会不停的寻找位置,通常来说,大家的选择都会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先天的因素决定的,而客观因素则有很多,但是先天因素并不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太多的影响,在学习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个人的价值观培养等还是很重要的,为此,在初中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3]。
三、利用时事,对教学中的课堂训练题目进行改写
        在社会的发展中,每天都会有很多的重大事件发生,当前学生除了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外,对国家的时事政治了解少之又少,却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在后期参与一些选拔式考试时,知识储备明显较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有关题目时,可以结合时事对其进行一定的编排[4],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爱国爱党的思想。
        如在讲到数据分析一课中“数据的集中趋势、波动程度”时,教师可以拿我国2020年的粮食发展情况让学生做相应的分析,截至2020年末,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为11676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66949万吨,其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产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增加但是也未出现下降,面对现代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这已经是很可观的了,通过这样的背景,让学生在认知我国当前粮食发展现状的同时,选择其中的秋粮做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在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国家荣誉感和认同感[5]。
        结束语:综上,面对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位教师应该认真考虑并践行的事,所谓教书育人,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时刻要将德育融入到课堂中,挖掘德育的元素,积极的转变当下应试教育的思想,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注重素质教育,适当的给学生留白,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其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燕仙.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求知导刊, 2019(18).
[2]朱宏.人文教育,初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 000(007):9.
[3]赫思儒.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9, 000(025):62-63.
[4]张立勇.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9(35):62-62.
[5]潘冬梅.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新课程(中学), 201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