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探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王雪莲
[导读] 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王雪莲
        福建省闽清高级中学  福建  福州  350800
        摘要: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情感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侧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历史教学改革突破口,彻底改革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兴趣,在探究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有部分教师不知从何入手,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使学生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时间,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那么,如何把新的历史教育理念自觉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历史课堂上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历史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由学生的“疑”开始,要把“疑”作为学生学习的子目标。通过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确立目标。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他们在感知理解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新目标,进而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现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例如:在讲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九第一课《美苏争锋》时,我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设问环环相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从问题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从而达到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目标的成功中完成对教学目标的整体突破。
        二、 营造情感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努力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常”行为,教师应该宽容、理性的对待,要以赏识、激励学生为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其次要创设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创悬念、编歌谣、变换角色、小组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在讲授到“住”的变迁时,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闽清宏林厝课前收集材料,设计课堂展示,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形式激起学生在兴趣中产生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教师要多加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体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三、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它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作为历史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使学生由外部的接受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自主学习。 如,我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讲到状元张謇弃官办实业时,采用角色变换的方法,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张謇你会有他那样的气魄和民族大义吗?为什么?通过这些情景设置和探究性的问题,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伙伴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如我在给学生上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五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背景介绍时,我简单的介绍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情况,但我适时的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明末,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纺织业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以疑启之,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从时间、发展的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学生七嘴八舌得出结论:两者萌发的时间差不多,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国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把中国的历史置入世界历史的背景加以比较思考,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读史贵有疑”,提不出问题就说明学生问能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以能力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激疑、质疑、释疑,善于将学生的疑惑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启发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他们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需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既有评价的功能,又有反馈调控的功能,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必须保证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因为及时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使成功得到沉淀、错误及时清除。要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我认为必须注意评价的形式和途径两个问题。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评价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教师设计出能反映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练习或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笔练习,教师从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判断。例如,在讲授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评价。二是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从学生的口头发言表达中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只有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增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起来,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空间。而这种空间只有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4]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U教育研究,2004
[5]盛  利.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自主学习[J].黑河教育,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