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的训练契合新课标精神,这种贯穿整个阅读学习过程的常态化微写作,不但可以促进大作文的整体提升,更会促进学生各方面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本文首先对依托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目前高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问题提出依托教材文本阅读的情景化微写作教学策略并利用课堂实践检验,最后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 教材文本阅读 情境化 微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与决定因素。”[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提高了语文教学要求。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表达素养中强调“情境”。“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2]
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材文本阅读,挖掘文本资源,设置“真实”情境,利用微写作的形式,为学生广开“写”路。
依托教材文本阅读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文本,与作品、作者交流,读出自我的阅读体验。现行的语文统编教材的编选,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选入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优秀范本,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表达。写作能力就是一点点从阅读体验中形成并升华的。
深度阅读有利于“真实”情境的展开,而“真实”情境为写作提供良好的起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有所思、有所想,进而产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快速地进入写作状态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隐性的,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一定的表现性行为才能体现,这种体现又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起点应在于如何去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而不是将经典文本、必备知识当成教学的起点。”[3]
微写作,让写作成为日常化的行为。与往常一到大作文写作就如临大敌的状态相比,微写作更显出轻松自由的优势。微在解决局部“梗阻”,微在教学着眼点的细小捕捉,微在语言表达的篇幅短小,微在读写教学的随机展开,微在教学反馈的及时便捷,微在集腋成裘的教学序列探求。
一、目前高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功利性写作,磨灭写作热情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处于困境之中,把高一当高三抓,无论两周一篇的大作文还是考试作文,大多来自于高考题或模拟题,考什么,备什么,背什么,学生在这样功利性的写作方式下,对写作不感兴趣,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不是内容较为陈旧、寡淡、可读性较低,就是胡搬乱抄、百度拼凑、缺乏个性。
2、不重视教材文本的阅读与写作
长期以来,对“读写结合”的理解,大多为“读”是吸纳,“写”是倾吐,二者是分开培养的。也因为高考卷面对教材涉及的实际分极少,因此学生对教材文本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是轻描淡写的。即使有的教师也提倡读写结合,但写作不是时时渗透在阅读中,而多是单纯关注技巧的模仿,如学习了《拿来主义》,让学生仿照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3、写作教学零散,缺乏序列
长期以来,高中阶段写作流程多是题目+写作+范文,题目多是教师个人的选择,在整个高中阶段安排上显得零碎、盲目、急功近利,除了题目本身让学生无所适从以外,详尽的范文分析和模仿突出了文章形式忽视了学生对自我思想的观照。这样的文章“思想不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语言不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这种文章,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缺乏实际交流功用的作文”。[4]
二、依托教材文本阅读的情景化微写作教学策略与实践
1、从“微”处着眼,点燃写作热情
认知心理学强调:“语言输出并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5] 依托教材文本阅读的情景化微写作耗时少、篇幅小、针对性强,可以说心情、发议论、记思想、表感受,没有严格的字数、内容限制,形式多样,可以读书笔记、杂感、自由创作等,所以更易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如学生预习自读《沁园春·长沙》时写下“到江中去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止了飞驰的船只。这显然是有悖事实的,但是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让人读来热血沸腾,充满不惧艰险的战斗激情!”写作的动力是来源于这样点滴的感悟,来源于源源不断的兴趣。当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想说、想写时,即使是点点滴滴,教师就要尊重、保护这种热情。实践初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无话可说、说得少而平白,但教师不可打压,多发现学生习作的亮点多加鼓励, 多以优秀的学生习作作为激励后进生的榜样,也可多下水习作,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与学生交流,碰撞出写作的热情。
2、深挖教材文本,巧妙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逻辑结构、写作风格等,与作品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从而创造出自我的丰富的审美境界。设计单篇文本阅读的情境化微写作。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设置微写作题目《我站在橘子洲头》(提示:这里的“我”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读者“我”)。此题的设想在于让学生身临诗歌的情境,写出所看所闻所想,更深入把握和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设计单元阅读情境化微写作。笔者在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结合单元任务将情境更加具体化,设计一个微写作题目:《沁园春·长沙》体现了国难当头青春少年的责任担当,《百合花》体现战争年代青春少年的勇气果敢,《哦,香雪》体现改革开放时农村少女的憧憬向往,那么今天成长于新时代的你,对青春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3、训练多元思维,形成序列写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一年级上学期重在训练记叙文写作,可以切实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入手训练,高一下学期过渡到议论文写作训练,学生的议论思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养。在高一记叙教学写作中也要训练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学生在《我站在橘子洲头》一文中写道:“我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秋色是很美,但万山并没有红遍,百舸、雄鹰也不见……深秋湘江的景色之所以绚丽多姿、生机勃发,是因为毛泽东赋予了生命奋勇向上的姿态。当时的革命形势坎坷艰险、困难重重,如同正在经历着秋天的寒冷。但毛泽东的眼里满是壮美,滤去了枯败;他的心里满是豪情,无惧西风。“眼存十里河山"正是因为“胸藏万千丘壑”。由此可见,“境由心造。"一个眼光远大、心态乐观的人,必能从枯败中发现活力,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危机中觅得生机。”这样的思考显然是深刻的,闪耀着思想的独立光芒。笔者认为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的序列过程。将高中微写作贯穿整个阅读学习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定会促进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此外,微写作与大作文并不矛盾,可以促进大作文的整体提升。通过微写作助推学生的阅读进程,形成“阅读循环”,通过微写作实现“作文”到“写作”的回归,完成特定探究问题、实现交流交际目的的写作。熊芳芳的《高考微作文》一书这样写道,“微作文是一个小舞台,但小舞台需真功夫。小文章而成大气候,才是真功夫”。[6]经过这样的微写作训练,学生对以小见大的手法会有一定的掌握,也能进行一定的素材积累,再写整篇作文时技法娴熟,运用得当。
当然,在实践中,在文本阅读中进行微写作的训练还存在着有的学生对文本阅读肤浅、写作懈怠应付等诸多问题,但文本阅读与情景化微写作紧密结合, 一定会“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引领学习者在读写行为内在一体、彼此交融的持续推进中,成为积极思考者、深度对话者与终身学习者。” [7]
参考文献:
[1]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 2019·12
[2] 张开.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J].语文建设2018(8)
[3]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J]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4]朱建军.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5]李金云、李胜利.深度学习视域的“读写结合”:学理阐释与教学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20·7
[6] 熊芳芳.高考微作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李金云、李胜利.深度学习视域的“读写结合”:学理阐释与教学核心[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