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赏识教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潘旭日
[导读]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项琐碎、繁杂、
        潘旭日
        马山县金钗镇东屏小学 广西  南宁市  530600
        摘要: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项琐碎、繁杂、极具挑战性的工程,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选择。而传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多是以批评指责、刚性管理为主,很少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身心实际,导致学生在班主任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不利影响。赏识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认可基础上的有效班级管理途径之一,其关注很多的是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开展一些客观且具有激励性的赞赏、肯定,让学生切实感受源自集体的存在感与幸福感,并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之中,并借助自身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为班级各方面工作献计献策,和同学、班主任一起为了班级管理而努力。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实践时,应加强对赏识教育的应用,并以此为引领,对学生适时提供一些必要性、针对性、辅助性赞赏与肯定,让学生在被赏识中更好学习知识,在被认可中更好规范言行,在被肯定中更好发展自我,使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为学生自我实现而提供助力。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所谓赏识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参与表现、实际情况、活动过程等,就其优点、亮点、个性予以充分挖掘,并适时对其提出一些必要性的支持,理解,信任,赞扬,鼓励,赏识等,使其通过正面引导与充分肯定,获得更高自信、更大热情,并参与至具体教育活动领域,带着更为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更为迫切的夙愿提升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在本质特性上,赏识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且切实凸显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怀、尊重、呵护、信任等。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育人手段,既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又体现出了教育的差异性。而激励的渗透,更利于学生认知自信的建立与认知潜能的开掘;差异的关注,则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完备意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进每一个正处于人生发展期的孩子健康、全面、更好成长,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加强对赏识教育的应用与践行,以通过对学生必要的赏识,来优化管理措施、开展教育工作、提升管理效能,逐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学生在赏识教育的浸润与洗礼中获得更好提升与发展。
        一、切实把握学生的个性特质,科学实施赏识教育
        小学阶段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认知现状、身心特性、发展诉求上自然有着很强的差异性、个性化。而对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充分把握,则是开展赏识教育的前提,也是科学践行赏识教育的必然途径。因此,班主任在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学会俯下身子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现状、实际等,并对其做好归类、梳理、整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建立班级学生个性特质档案,在其中重点就学生的优势、亮点、兴趣、爱好、特性等予以记载,以此为载体,为赏识教育开展提供参考与铺垫。而在具体管理工作、管理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则应结合不同学生的现状,对其进行必要的肯定、赞赏、认可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优势获得充分认识,以切实增强学生在班级中存在感、幸福感、归属感。
        二、合理优化赏识的途径手段,有效开展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到充分满足,进而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良好教育生态构建提供铺垫。因此,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时,应特别注重“赏识”的方式与方法,手段与途径,以切实确保赏识教育的有效、深入、充分践行。

一是注重赏识语言的运用。根据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情况、现状等,尽量使用一些最易打动其心灵的中肯评价对其予以赞许,让孩子们在班主任的肯定与赞赏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进而切实规范自身行为表现,积极为班级建设作出贡献。同时,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更需注意赏识语言的艺术性,让每一个孩子在差异性赏识中获得认知提升。二是注重赏识契机的把握。结合不同学生在班级管理与日常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在其需要鼓励时给予一定的帮扶,以化解其困境,提升赏识教育实效。而且,可以针对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积极态度、正确认识等,对其开展即时赞许,使赏识教育渗透至学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确保赏识教育的效能凸显。
        三、建构完备系统的评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赏识教育并非无端的一昧赞扬、鼓励、肯定,而不分对错是非。其应用也需注重尺度,更需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触动。因此,教师必须以班级管理需要为基础,确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实现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表现良好时获得奖励,使学生在出现错误时受到教育,在奖优罚劣中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会遵规守纪,懂得知错就改,慢慢养成良好习惯。此外,还需切实拓宽赏识教育的路径,构建起以赏识教育为引领的家校互通平台,让家长就孩子居家生活中的表现与实情,对其开展一些必要性认可与肯定,以避免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而影响学校班级管理效果的巩固。而且,更需将赏识教育与抗挫折教育、责任心教育、上进性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站位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赏识与指引,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论
        总之,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期、奠基期、形成期,其行为习惯、良好意识、积极态度、道德品质的建立,离不开一些正面性、积极性引导,更离不开教育者的悉心呵护与全心关爱。而赏识教育的应用,则更为贴近小学学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管理效能的提升。同时,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化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且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消极意识等,进而促使学生在被肯定中带着积极态度参与知识学习,在被认可中带着饱满热情展示自我。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上进心,让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与关爱、尊重与理解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实施赏识教育时,必须切实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身心特性与发展诉求、认知现状等,在切实把握其各方面情况、现状、特性的基础上,对其开展一些必要性、针对性、辅助性赏识与认可,并以此为基础,来优化赏识方式、应用赏识语言、开展赏识评价、进行合理奖惩,让学生在个性得以张扬、夙愿得以释放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满足与肯定,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投身班级管理的自信力与进取心,以实现对其正确“三观”的塑造,来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秀花.基于赏识教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研究[J].情感读本,2020(11):105.
        [2]张淼光.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9(11):222.
        [3]李雪娟.浅谈赏识教育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8(24):180.
        [4]陈继国.育人成才,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赏识教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8(07):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