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群众性自我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靳云杰
[导读] 群众性自我教育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中明确的八种思想政治教育
        靳云杰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一队、武警牡丹江支队  上海  201600

        摘要:群众性自我教育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中明确的八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对于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以及培育“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加强群众性自我教育,要从发动群众、找准主题、创新发展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群众性自我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这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和发扬人的主体性。群众性自我教育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中明确的八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高扬和对人的自身价值的开发方法,其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后不断发展完善。2020年底召开的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坚持群众路线,在大家一起来做上下功夫”“激发群众自我教育活力”等要求。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群众性自我教育理论和方法优化是关键的一环,用好群众性自我教育的“金钥匙”,才能真正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头脑、撬动心灵。
        一、发动群众是首要,要用最真诚的态度唤醒沉默、实现交互
        陈云同志认为,发动群众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每一名官兵都是教育的“源头活水”,而广泛动员群众则是“开渠引流”的过程,没有这个第一步,一切群众性自我教育都无法开展,做好这个第一步,才能使群众的智慧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打破“沉默的螺旋”。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认为,在群体中,少数人会因自己意见不被大家接受而产生孤立感,进而陷入沉默,形成孤立—沉默—孤立的螺旋,即“沉默的螺旋”。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大多时候都是意见的表达者,受教者则是沉默的。他们害怕自己的观点无人支持和孤立,所以压制真实情感。这样的人占比越来越高,最终所有人沉默地记笔记,如同一潭死水。单一的声音无论多么喧哗,都只是独白。前苏联学者巴赫金认为,对话产生于“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之间的互相纠正[[[]巴赫金.巴赫金全集·诗学与访谈卷[M].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4.]],差异性是基本原则。因此,在群众性自我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唤醒和鼓励那些沉默的人去表达,更要摘下有色眼镜、撕掉主观标签,多一些倾听和包容,鼓励官兵说出不同的声音、观点,再温和地接受或反驳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做到不树靶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使官兵在积极表达中释放新活力、提振精气神和凝聚正能量。
        扭转“功利化导向”。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教育领域的“多乱杂”问题凸显,症结就在部分单位教育导向的偏差和干部“政绩观”的错位:一面叫嚷着为基层减负松绑,一面绞尽脑汁地推陈出新、层层加码,使官兵整日疲于应付;一面强调要破除形式主义,一面又不去研究创新,机械沿用老办法检查评价工作,结果不仅没有破除形式的土壤,反而助推了疯涨;一面教导官兵要为人正派、实事求是,一面又在上级检查前组织口才好的官兵“统一思想”,最终让原本淳朴的战士吹嘘夸大之词张口就来。长此以往,教育必然惹人厌恶、为人诟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突破教育“多乱杂”,必须保持目光向下、心灵向上,切实把教育的导向匡正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上来,这不仅是群众性自我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更是重塑政治工作威信的母题。
        远离“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个政治观点,即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收到负面评价。今天,教育面临着同样的危险。即当教育经常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时,官兵就会形成刻板印象,无论再组织什么形式的教育,官兵都会本能抵触;当教育者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官兵自然也是有样学样,教育也就沦为了摆设,成了无用功,再多努力也无法走进官兵内心。因此,无论在课上课下,都要把讲的和做的一致起来,把群众愿望和民主决策一致起来,把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一致起来,及时解决官兵挠心事、办好官兵难办事,以公开立公信、以公正促公信、以公平赢公信,不断拉直官兵心中“问号”,赢得点赞工作的“叹号”。
        二、找准切口是关键,要用最适宜的主题征服信念、抵进人心
        传媒界有一条广为人知的理念:谁能制造新颖主题,谁就能掌握主动、引领风尚;谁能提供优质内容,谁就能占得先机、拥有用户。同理,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不是形式,而是主题和内容。只有找到能够激发群众兴趣的主题和满足官兵需求的内容,群众性自我教育才能打动群体心灵。
        把握群众“共同点”,激起情绪“共鸣点”。心理学的“情绪共鸣”,是指一个人情绪内部状态在外界作用刺激下,所起到的情绪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这种情绪共鸣可以有效地影响人、感染人、激励人,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效果追求。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广泛开展的新式整军运动,就有效地引起了情绪共鸣,激发出空前的战斗积极性。当时随着战果的不断扩大,我军补充了大量解放区参军战士和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他们中大多是受过压迫的劳动人民出身,有着一本不同厚度的血泪史,对旧社会仇恨厌弃、对新社会强烈期盼。

基于这一共同特征,确立了“诉苦三查”的主题,才使得运动轰轰烈烈、势如破竹和战绩辉煌。因此,确立群众性自我教育的主题,必须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找准共同特征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如星星之火般迅速燎遍官兵的思想之原,取得实效。
        扭住现实“共需点”,构建教育“共赢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这启示我们,如果教育与官兵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即使废再多功夫,也无法产生吸引力。反之,则会如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所言:“如果你讲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杜善国.军队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强军为本[N].解放军报,2016-01-26(007).]]回顾我军历史也能发现,但凡搞得深入、打下烙印的教育,无一不是紧扣官兵关注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教育搞到了官兵的心坎上。因此,群众性自我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必须着眼官兵实际、回答官兵关切、解决官兵困难,做到官兵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分析什么问题,官兵有什么急需急盼的问题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长此以往,群众性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问计于兵的“集散地”、纾难解困的“新窗口”,使教育与日常工实现双向促进、互利共赢。
        聚焦社会“共议点”,打通思想“共识点”。当前,社会上网络上一些热议话题、不良风气对官兵思想造成一定冲击。舆论的阵地如果我们不去抢占,“谣翻”中国、“抹黑”军队的思想“野草”就会占领。疫情期间,面对西方个别政客和媒体的污蔑诋毁,我国沉着应对、主动出击,实时发布疫情信息、外交天团精彩回击、央视锐评有力批驳、推特微博回怼反诘,赢得了舆论主动权。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群众性自我教育就要以网络热点、社会焦点、发酵槽点为靶标,引导官兵自己过滤、自己辨清、自我坚定,形成正确共识。要先人一步、掌握主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当好“发言人”,用好权威解读、网文推送、视频转载等方法,第一时间用大道理批驳歪歪理,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要学会用官方发布“怒怼”错误言论,用红色资源“硬刚”灰色信息,用军营文化“驱赶”不良文化,让“政能量”元素成为官兵精神园地的“信息茧房”。
        三、勇于探索是核心,要用最热烈的渴望穷尽手段、盘活资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划时代的伟大思想体系,之所以至今依然占据着人类社会真理和道义制高点,是因为其一直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开拓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不能定于一尊。时代永远向前发展,探索的脚步必须永不停滞。
        用故事增加温度。习主席指出:“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人都是爱听故事的,官兵也不例外。结合讲故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军的好传统。比如,毛泽东讲张思德的故事,引导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用“猫论”教育群众恢复农业生产不要拘泥于形式;习近平讲焦裕禄的故事,教育广大党员要扎根、奋斗、奉献。这些故事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一个有温度、能走心的故事比空泛化的说教更能打动人、说服人。火热的军营,是孕育故事的沃土。老兵走、新兵来,他们中有很多冒着“热气”、接着地气的故事,都是教育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因此,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要善于观察、聆听和挖掘埋藏在官兵身上的“宝藏”,积极搭建供官兵自我展示的舞台,并鼓励官兵登台讲述,切实用官兵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和事,增强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温度、实感和力量。
        用创新拓宽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常做常新的学问,其生命力来自于创新,动力活力也来自于创新。官兵特点在变,形势任务在变,工作要求在变,教育也必须跟着变。而群众性自我教育的创新,不仅是简单的形式载体变化,更需要一场深层次的模式变革。也绝不是一劳永逸,需要我们紧跟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主动来一场头脑风暴和思维革命,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加强顶层谋划和战略设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共享思维;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对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网络等新技术的敏感,加强对网络“个性化”订阅、“推送”方式等新模式的研究,努力把群众性自我教育融入信息网络体系、融入战斗力建设;需要我们积极整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把部队、社会、家庭教育衔接起来,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格局。
        用场域提升硬度。美国传播学者卢因认为,群体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场”,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会与这个“场”息息相关,如果这个“场”是正能量的,那么每个人也会充满正能量,反之,每个人则会陷入混沌、不能自拔。[[[]库尔特·卢因.社会科学中的场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18-122.]]而好的“场”的建立过程应该是信息、利益和价值共同体的逐步攀升。首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分享信息,形成信息共同体,而分享信息使被教育者得到提升,教育者通过被教育者的提升证明工作,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如果群体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精神追求,就会跃升为利益共同体。比如《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群众性自我教育的理想“场”,即一种价值取向深度融入每个人的灵魂,大家自觉奉其为圭臬。如果不存在这种理想的“场”,那么群众性自我教育的目标就应是构建这种“场”,进而使一支部队在共同的精神指引下变得硬如钢铁、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诗学与访谈卷[M].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4.
[3]杜善国.军队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强军为本[N].解放军报,2016-01-26(007).
[4]库尔特·卢因.社会科学中的场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18-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