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柯彩
[导读]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各学科教学中应着力践行的基本育人使命与教育准则
         柯彩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小学 湖北省黄冈市 4355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各学科教学中应着力践行的基本育人使命与教育准则,其侧重强调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中获得认知迁移,以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并深入领悟学习之于自身全面发展与需要满足的重要性。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则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借助诸多针对性、实效性、延展性教学活动的实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探究推理思维的发展、认知理解能力的提升中感知数学之魅力,领悟数学之内涵,进而产生的迫切的求知欲与进取心,通过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答、一个个认知困惑的突破,来学习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在核心素养的驱使下,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会得到充分调动,其认知潜能也会获得充分开掘,更利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思考;实践
         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核心议题,且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必须凸显的重点与关键目标。总体而言,其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了数学感知、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五大领域,且各领域之间又相互渗透、紧密关联、有机衔接。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则在于借助数学教与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深层次感知数学特质中获得认知潜能的开掘,并渐渐萌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至生活实践,以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思维模式与认知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推动学生完备意识构建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教学途径的适时延展、教学措施的充分变革,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交流、分享、协作、互动、研讨中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认知全面提升的目的,为学生近距离接触数学、高质量学习数学、多元化应用数学铺设道路。
         一、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与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各章节、各单元之间的知识都有着很强的衔接性、关联性,而按照“温故知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获得新想法、学习新知识,则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感知与符号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以猜想为驱动,通过科学而丰富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旧知识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结合已学数学知识、问题、素材的特性来探求新知识之间的规律、特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加强鼓励,进而借助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既不脱离实际,又敢于大胆猜测、质疑、探索,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保证。例如,在开展“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为辅助,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可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并设计三个个位分别是1、2、3的数字,组织学生进行推导、分析,在“猜想”中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在不断的“猜想”与“验证”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教学导向与学习方式,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也更利于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塑造,预期教学效果也必然更为理想。


         二、利用辅助教学情境的驱动,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探究辨析
         针对一些比较抽象、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为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课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将一些比较抽象、直观、形象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所喜爱的故事、游戏等体验中感知数学魅力,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塑造。以不同情境的驱使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思考、解答中投身数学公式、概念、定律的学习,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其认知潜能,增强其核心素养。同时,面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更利于其自主参与意识的激发与调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也会产生积极作用,更利于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开展“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朝三暮四”这一成语故事为引领,将故事以动漫视频的方式予以呈现,使学生在观摩视频中快速进入学生状态,并结合视频内容提问:故事中的猴子们聪明不聪明,为什么?这时,学生便会纷纷按照自己的逻辑开展推理,并利用算式演绎的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的情境驱动下获得对于“加法交换律”的深入理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更为直观具体,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实践应用活动的渗透,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塑造,不应仅仅体现于课堂、课内,更应在课外、课间等开放性场景内予以强化。因此,教师应该以实践性活动为引领,结合所学数学知识的特点与内涵,多设计一些推理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强化认知。而且,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丰富,其核心素养的培育的发展也会得到全面强化,更利于学生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也会对小学数学教学效能提升提供坚实保证。同时,教师还可多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巩固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开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制作一个屋顶是三角形的房子的手工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重点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结合探究性问题:当两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的长时,能不能做出三角形的屋顶?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获得核心素养的充分发展。以实现对学生完备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践行与塑造更为充分高效。
         四、结论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塑造,既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且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提升、认知潜能开掘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践行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认知现状的关注也会更为充分深入,很多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组织,必将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现区”,预期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因此,结合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与育人导向,教师应以具体教学活动与不同学生需要为基础,加强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践行与落实,以构建出更为宽泛、多元、鲜活的教学生态,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数学的快乐中获得认知提升,以慢慢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激活、认知的提升,为确保小学数学育人目标达成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与身心特性,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活动的构建,以切实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使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更为高效科学,更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海超.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科幻画报,2018(12):59+168.
         [2]孙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2018(34):177.
         [3]金怡.浅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8(11):225.
         [4]孙欢.把课堂的“说”还给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高年段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生活教育,2018(11):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