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课的几个环节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  周平 杨飞瑛
[导读] 从教几十年,所教过的课文也不在少数
        周平  杨飞瑛
        浙江省天台苍山中学317206
        浙江省天台始丰中学 317206
         
        从教几十年,所教过的课文也不在少数。有成功的,也有不尽人意的。这里想借助我上过的一堂课,来剖析一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上好一堂好课的几个环节。
        原来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牛郎织女》,我在92年的一次公开课上曾经上过。直到现在,细细回想起来,觉得这堂课有这么几个特点,对上好语文阅读课还有几分借鉴价值。
        首先是情景式的导引。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情绪关乎课堂的效果。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导引是否贴切、成功,这也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所能体会到的。我在上《牛郎织女》时,一走上讲台,就用略带深情地语调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秋天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就会发现在天空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白带,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银河)——包括下文括号里均为学生的回答。“在银河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它们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而牵牛星旁还有两颗稍暗的小星星。就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牛郎织女。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欣赏这个优美的传说吧!”这一番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纷繁的思绪带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夜中来了。后来这堂课取得成功,跟这个导引开了个好头不无关系。
        其次是层递式的提问。在当时,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既为我们分析课文创造了条件,但也为我们赏析课文增加了难度。大家知道,越熟悉的题材,学生很容易流于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地探讨。为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套难度呈阶梯式的问题来诱导学生。该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牛郎、织女);牛郎的生活如何?(受虐待,被哥嫂视为眼中钉);当你的眼中不用说有枚钉,就是一粒沙子,你的感觉如何?(难受);那你说该怎么办?(拔去);牛郎的哥哥嫂子是如何拔去牛郎这颗眼中钉的?(赶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又是如何?(没自由);她是如何对待这样的生活的?(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牛郎织女结为夫妻后过上了怎样的生活?(美满);这样美满的生活维持了多久?又是被谁拆散了的?(皇母娘娘);当他们被天河隔开后,经斗争,结果如何?(鹊桥相会);把鹊桥相会这一结局删去是否可以?把结局改为牛郎织女长相厮守是否更好?为什么?纵观牛郎织女坎坷的人生经历,调动自己的积累,能否动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悲欢离合);通过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遭遇,我们能否概括出牛郎、织女、皇母娘娘各是怎样一种人物形象?人间是否真有怎么一件事?(虚构);既然故事是虚构的,这个故事有无现实意义?学习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可否联想起别的民间故事?能否归纳出民间故事的特点?整堂课我通过这组层递式的问题,步步深入,就把故事的情节、结构、线索、人物形象、主题以及题材特点等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重难点有机的串在一起。学生学得开心,我教得也轻松。可以说整堂课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上,更有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深层思考,自始至终有一种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之感。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大概指的是这种师生交流的水乳相融吧。
        第三是反三式的尾声。收尾不好,恰如一个人辉煌大半辈而晚节不保一样。不说前功尽弃,至少也是白璧微瑕吧。我在分析完《牛郎织女》的情节、形象、主题后,顺势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的头脑中还能想起哪些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学生七嘴八舌);比较一下这些民间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一问题,一下子使学生陷入深思,就使学生跳出课文的圈子,把思维的触角伸到浩瀚的文海,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最后是点睛式的板书。一个规范的板书应该是提纲挚领,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牛郎     受虐待                           牵牛星
        
                                 男耕女织          天河              鹊桥相会
                                 (美满)
        织女    没自由                            织女星
                                              
                悲                 欢               离              合    
        
        在这里牛郎织女两条线索的发展一目了然,而用悲欢离合这一成语来概括主人公的遭遇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并引发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去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深层的现实意义,这本身就是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正是这一成语的出现,整个板书活了起来。时至今日,当年的学生碰到我,还常提起我给他们上的那堂课,而那堂课的板书更是他们难以忘怀的。因这是借班上课,课前只与学生见过一面,根本还谈不上配合上的默契。能有这样的收获,确实既出乎我的意料,也着实令人深思。
        总之,真要上好一堂课,上述从导引、问题设计、尾声以及板书,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我们精心打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