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湖北 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 442600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灵活性强、能力水平要求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时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传递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与新的时代形势也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素养
引言:在“听-说-读-写”四个语文学习板块中,口语交际这种“听”与“说”融合创新的形式侧重于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文学知识在内在的加工后进行输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化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方位增强文学素养,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中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部分地区教学条件的制约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偏移,口语交际仍处于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目标偏移,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视性不足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信息的资源收集、整合和共享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整合“听”与“说”教学优势的有效方式,对于建构语文情景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融合以及互动方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化、系统化的语文学习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一是认为其只是简单的日常用语,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自然习得,忽视其对于正处于思维成长活跃时期的小学生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二是教学时效性的制约。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受到学生心理状态、实时环境以及表达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极短的周期内想要获得质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且课程实施的效果在不同学生个体中表现不同,没有积极的教学反馈,教师的教学时效性难以保证。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教师更加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更加侧重于时效性强、反馈性好的“读写”模块,在课时设置方面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安排较少,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与语文综合素养难以有效提升。
(二)教学理论性强,口语交际的实践性与情景化较弱
新课标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适应实践的需要,在对于小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进行“文明的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这些要求与标准无一不强调口语交际的灵活性与交互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在“课本为王”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夸大化,往往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机械化地援引知识点,没有真正将“知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贯彻至教学始终,造成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分离,理论知识脱离具体情境等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也难以对口语交际形成正确的认知,课下侃侃而谈,课上内向自闭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交流的“共同体”,课堂的交互体验有待提升。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新时代对于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方面就包含理论认知、口语教学、语境教学、交际口语、书面语的有声化表达等多个方面,多重维度的内容。随着口语交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形式不断完善与细化,这也要求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综合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普遍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在主体方面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在形式上主要是卷面知识考察。这就造成教师难以对不同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作出具体细致的评价,遑论对症下药、切实分析。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积极的正向反馈,学生难以形成自身的成就归因,教师也无法对应地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教学模式的闭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将平面化、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升级为动态化、立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探究
(一)明确认知目标,合理设置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口语技能的教学目标往往包含教师对于相关场景的合理预设、教学任务的深度解析与学生反馈的方向把控等认知内容,设置立体化、可实施性强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生动性。如何综合考量教学内容、个体差异与时代要求,设置合理有效、综合性强的教学目标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口语交际模块“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要求学生认真选择提问对象与问题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问题选择,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综合考察本单元教学内容,把握“故乡”“亲人”“童年”等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在选择问题对象时侧重与亲人或故乡的情感联系,从家人对童年和故土的怀念中体会到“月是故乡明”的深深羁绊,把握住“稚子垂纶”“卧剥莲蓬”的童真与快乐。同时还能根据现实条件,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你的童年与亲人的童年一样吗?你们所体会的不同来源于何处?如果重来一次,你会选择哪一种童年?”等探究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丰富教学内容的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临场表达能力,并在教学目标上做到全面化、整体化的把控。
(二)构建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课程的实践性
情景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丰富、生动的情景设置与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将学生的思维具象化、知识立体化、理论实景化,在具体的情景设置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加深学生的行为认知。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角色的设置促使其对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观察和构想,加深课程的实践性。在表演形式方面,具体情景语言灵活性较强,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即其临场反应能力、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中,将剧本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学生生动的演绎,呈现不一样的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可以演绎经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选段,还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段或书本片段,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身对于选段的解读,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同时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例如在学生演绎“林黛玉进贾府”经典片段时在室内进行贾府的室内装饰投影或配乐,增强情景的渲染力,产生更加积极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三)建立多种教学评估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口语交际本身即含有交流、互动之意,这也证明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应该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加强学生自身对于交际的审视与反馈,还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在评价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卷面评价,在评价中加入课时表达、沟通交流、辩论展示、主题汇报等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对症下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实效性,形成“以评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教学循环。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中,要求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这一模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感。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意见并提出改良方案。在内容评估环节采用辩论赛、小记者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阐述班级公约的优势,在观念的相互碰撞中总结经验,教师也可在评估环节对学生做程序上或方向上的引导,以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
结语: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不是简单的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采取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情感体验;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只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构建更加现代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昊昊.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于艳荣.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学探析[J].青海教育,2021(04):31-32.
[3]王娜.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