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
河南省鹤壁市兰苑中学,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专门研究。这不仅是因为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因为它的创造性和应用性。然而,目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适用于这个时代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教学起点,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具体策略
1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多问问题,独立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现代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复杂,课程内容多,教师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留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另外,机械灌输使学生被动,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许多教师受制于传统教学的依赖,教学方法枯燥单调,很少考虑学生的主观意识。没有与学生的交流,很难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弱点来自哪里,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同步提高。
2.数学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意识,即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寻求分析问题的途径,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处
2.1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不一样。小学数学只是简单的运算。掌握了操作技巧就可以轻松答题了。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一步拓展思维。学生问的问题越多,问题意识越强,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2.2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提问不仅仅是问别人为什么,更是问自己为什么。学生在提问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懂什么,为什么不懂,公式是不是没用,思路是不是错了,或者数字是不是错了。在提问过程中,学生经过多次思考,才引出问题。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困惑时,他们会问为什么要真正学习他们头脑中的知识。
2.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很多同学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或者习惯性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往往是学生不想思考或者懒得动脑。很多时候,学生遇到问题都不好意思及时问老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可以问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需要哪些公式和数学技巧,解决不了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会加深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的理解,在以后的课上和接触中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巩固。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3.1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课堂气氛的沉寂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压抑,以至于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尤其是数学课这种理论知识严谨的课,学生会觉得更有束缚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放松,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来活跃数学的课堂气氛。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聊天来传播学生的思想。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数学课怎么样?”或者“你觉得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并组织语言与老师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更有利于老师接下来的工作。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地播放与学习相关的小视频或音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第三,课前音乐还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赶走上节课的疲惫感,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数学课。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可以放松神经,而处于放松状态的学生更容易分散思维,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3.2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提高问题意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学习正数和负数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8的负数是-8,8和-8是反数。9的负数是-9,9和-9是反数。
当老师把两套价值观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内心的想法会是:8比9小,哪个值比-8大?和8,9一样吗?学生思考完数学题后,会主动去探索答案,或者查阅课本,或者直接请老师验证自己内心的想法。得出结论后,学生会感到身心愉快,因为他们是通过积极探索而不是教师灌输的知识获得答案的,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好学心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每节课的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主动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有没有犯错误,让学生提出来,老师负责及时解释或者纠正。如果学生没有疑问,老师也可以选择几个学生,问一些课堂上已经讲过的知识点,观察学生的听力效率和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学生带任务听课,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3.3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的频率
数学知识本来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生活中。因此,在普通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将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亲和课堂中提高问题意识。比如前一节的“正数和负数”,老师先教学生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负数在生活中会出现在哪里。学生可能一时记不住,老师可以提示一点信息,比如:夏天和冬天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把思想引向温度,当学生回答温度在零下几度和零下几度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零下的数值是负的,就像负八度是负八度,负十度是负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举两得。
3.4设置教学错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误区,让学生指出并改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参与课堂,吸收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理解”时,老师可以在开始讲解内容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这节课讲课时会故意说错一个知识点,希望学生发现后主动为老师纠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经意地犯一个错误,比如,图形是由线和面组成的,观察学生的状态。学生改正错误后,老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听力和正面回答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让学生更认真地参与课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障碍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3.5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与学习相关的活动或竞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课的本质就是枯燥。如果老师在平台上盲目授课,不关注学生的情绪,那只会是徒劳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一些数学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初中数学老师因为同时上两三节课的数学课,老师可以在课间组织一次奥数竞赛。比赛前,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奥数题,做成题库,选择一个公开课进行奥数比赛。当然,老师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加比赛,而不是班上的尖子生。通过比赛,学生的大脑会被激活,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非常有帮助。除了举办比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翻转课,鼓励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在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讲课。老师可以适当地问几个小问题,让玩老师的学生来回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动脑,提高问题意识。
3.6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思维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创造生动高效的愉快氛围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师设置的符合本课程内容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思考中学习,从怀疑中思考”,学生有疑问时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情境法是许多学科中常见的教学方法,被学生所接受。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从问题开始教学,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设置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提问。
比如在生活中学习三维图形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维图形?学生会说,人脸很多,每个人脸都不在一个平面上,属于三维图形。老师继续问学生,那么你们老师哪个是平面图形,哪个是立体图形。学生将回答黑板擦、桌子、椅子等。都是立体图形,而桌面、纸张等。都是平面图形。所以请从各个角度观察,各个角度的立体图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区别吗?生活中有哪些立体的人物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样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问号的世界,不由自主地探索主动思维。
结束语
初中课堂是学生数学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表明了这一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为学生提供课堂提问环境、在教学中加强教学反思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陈浩.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重点分析[J].双语学习:乌鲁木齐,2018(10).
[2]方炼.强化逻辑思维: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7):74-74.
课题: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批准号2020-JKLX-0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