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卉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
摘要: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互动情况深度相关,课堂上互动效果较好,教学成果也会相对突出。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进行互动方面探索,提出了注重学生课堂体验,应用情境教学与生活教学;紧跟时代,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标明确,创设问题加强引导的教学策略,希望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课堂互动;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体验
引言:小学生优质的心理特征和好动的行为特点,决定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把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一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实行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好动的问题。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频率,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能力的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互动与有效教学之间有着直接关系。
一、注重课堂体验,应用情境与生活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创设有趣背景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内容中,通过把数学知识与情境结合,实现学生对情境和数学知识的移情,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此外,教师还需要把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身边实际相结合,由身边的实际案例来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专心投入对知识的学习中去。当然,情境教学与生活教学是两种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中包含生活情境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时,不同教学方法之间会存在重合的部分。
比如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为背景进行教学,假设灰太狼第一次抓了2只羊,第二次抓羊是第一次的3倍,第二次总共抓羊6只。学生通过进入故事情境,以及对故事中出现的几个数字关系进行熟悉,就不难理解6就是2和3的倍数。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把早餐买包子,以及做作业时购买书和本子等作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问题。在利用情境教学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彩色塑胶小棒,来辅助学生进行算数,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倍数和因素概念。
二、紧跟时代,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紧跟时代,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式之一就是多媒体教学。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与平移”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形对称与平移的现象,通过图形展示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教室内自己能看到的轴对称和平移现象。在多媒体的应用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图案中对称的部分进行颜色渐变的标注,以此引导学生对重点特征的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式之二就是微视频形式,主要是利用微视频实现时“先学后教”。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录制课程重点内容,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预习,教师再在课堂进行答疑解惑,知识补充和深入讲解。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录制有关“轴对称与平移”基本概念的讲解,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指出身边的轴对称例子。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微课形式,都少不了学生自主思考和互相交流的环节。
此外,互联网技术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如让学生通过线上做题,马上得出答案。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学生刷题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以及掌握较好的点;根据前期对习题类型的分类,对学生的理解、分析、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具体评定。教师再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方式很广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出更多信息应用的例子,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三、目标明确,创设问题加强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明确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保证互动的效果。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即便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频繁,互动效果也良好,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法得到提高。所以,明确目标,并围绕中心目标进行教学和鼓励学生充分交流,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必须贯穿的原则。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时,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自行在白纸上绘制图形进行分解,并互相交流自己是如何分解的,学生也做到了热情讨论,并在讨论中觉得图形分解很有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绘图能力、实践能力都有涉及,课堂互动效果也非常好,但也只是让学生对组合图形进行了分割,无法让本节课真正变得有价值。只有当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根据分解图形计算原图面积,学生才能收获本节课的知识,学会利用分解图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四、结语
本文对于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也只是进行初探,而且只停留在理论范围。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根据现实问题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并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断提高课堂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J].新智慧,2021(05):85-86.
[2]郭学勤.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J].教育界,2021(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