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性”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郝光才
[导读] 利用了丰富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史料,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三个子目的讲述,从背景、经过、影响三个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后后的历史作了阐述。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实验中学    郝光才    邮编251100

摘要:利用了丰富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史料,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三个子目的讲述,从背景、经过、影响三个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后后的历史作了阐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字:法西斯  大萧条  雅尔塔  联合国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知识,空间跨度较大,上承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下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通过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对这段的历史作了阐述。其中“二战爆发的缘由”与”雅尔塔体系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绥靖政策”和“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的知识点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容易理解的,这些都是备课讲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要突出,难点还要讲透。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有所了解,但是,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学生大多停留在表象阶段,缺乏深入理解,也没有真正的知识结构体系,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也不透彻,对世界历史缺乏足够的兴趣。
        三、教学理念与目标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二战爆发的缘由、雅尔塔体系内容
        (二)难点: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展示图片资料

       
       《那个疯子是否会再次挣脱锁链》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何而发生?我们通过本节课去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漫画,会引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一战与二战的知识联系起来,会调动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溯源
        1.恶魔之溯源
        展示“古罗马法西斯”图片。讲解:“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在他们出巡时,其护从每人肩负一“束棒”,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
        古代的法西斯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到了20世纪,“法西斯”成为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对“法西斯”不甚了解,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法西斯”的来龙去脉,掌握“法西斯”与近现代史上一些事件的联系,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2.恶魔之崛起
        播放“德日意法西斯”视频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并概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结论] 战争之缘:①法西斯势力的崛起
        设计意图:便于进一步探讨法西斯主义滋生蔓延的条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避免被新法西斯主义所迷惑,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3.危机之破坏
        材料呈现:史料一  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于是,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政权,企图通过战争寻求出路[[[]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
        [结论] 战争之缘:②1929年经济大萧条激化了社会矛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能丰富学生的活动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4.扩张之本性
        材料呈现:史料二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结论] 战争之缘:③帝国主义的本性是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根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习惯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根源,挖掘历史真相。
        5、体系之弊端
        材料呈现:史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1920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和平缔造者们屈从于战胜国兼并别国领土和建立附属国的要求,从而播下了仇恨和冲突的新种子。……在30年代,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结论] 战争之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为二战埋下隐患
        设计意图:史料承上启下,把“二战的爆发”与“一战后的尔赛—华盛顿体系”相连接,追根溯源,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会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6.绥靖之纵容
        (1)绥靖之缘因
        材料呈现:
        史料四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西方国家却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手段,换取与法西斯妥协的所谓绥靖政策。该政策与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侵略事端和局部战火同步发展,直至达到顶峰。在此期间,美国的孤立主义与中立法案,基本与绥靖政策并行不悖。英法美的政策,实际助长并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史料五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袁明的《国际关系史》]] ……           
        问题:①据史料,英法为什么纵容法西斯?
        ②据此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提示:①英法政治经济危机;对苏联的敌视;无视小国利益;德国的欺骗。
        ②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通过满足侵略者的部分贪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具有反苏性质。
        [结论] 战争之缘:⑤绥靖政策的纵容
        设计意图:绥靖政策是导致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史料,较全面地展现当时的历史形势,对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很有必要。
        (2)绥靖之可耻
        图片呈现:展示“慕尼黑阴谋”相关图片
        (由学生依据教材、历史史料和课件图片,叙述“慕尼黑阴谋”)
        设计意图:意在表现帝国主义的凶恶、贪婪的本性和疯狂的侵略野心,英法本想损人,结果也害己,加深学生对绥靖政策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进程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学生梳理知识:
        1.邪魔的侵略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欧洲战场进一步扩大。
        (4)1941年底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作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正义的胜利
        图片呈现:《中国抗日战争形势图》、《欧洲及北非战场》、《亚洲及太平洋战场》。
        (教师依地图讲解,渲染气氛,将二战的宏大场面较全面地展示给学生)
        结果:意大利投降,德国投降,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三幅战争形势图,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二战的整体进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益,体会中国人民为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后雅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1)诠释概念
        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内容构成
        它由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内容构成。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材料呈现: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开罗宣言》有关中国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补充展示四次国际会议内容,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实质。
        ②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材料呈现:史料六  巴尔干“百分比协定”[[[] [俄]《近现代史》杂志1995年第4期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雅尔塔体系的双重性——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性,维护大国利益的强权政治色彩。
        2.成立联合国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后联合国是如何成立的?有何宗旨和作用?
        自主学习: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联合国,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评价
        (1)积极
        材料呈现:
       

        问题:结合史料,请学生总结归纳。
        ①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与共处。
        ②雅尔塔体系也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③雅尔塔体系客观上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2)消极

       
        ①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②雅尔塔体系,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势力范围,为二战后强权政治开创了先河。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史料,让学生自主总结、合作研究,做出相应的归纳,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和文字表述能力,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课堂小结和反思】
        1.反思战争
        这场战争,是“正义、进步”与“邪恶、反动”的大决战……我们纪念这段历史,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过去,人们搁置分歧、团结一致打赢了反法西斯战争;现在,面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敌人,国际社会应当求同存异、团结合作。
        2.反思本课设计
        本课从设计到教学,可以说,条理比较清晰,环环紧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也收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不足之处:课上学生之间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师生之间还缺乏有效交流;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和授课时间的安排还需更加精细、准确等等。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
[2][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3]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4]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5]袁明的《国际关系史》
[6][俄]《近现代史》杂志1995年第4期
[7]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8]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