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俞和军 312033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步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自身的因素或者外界的因素,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重视和解决,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在本文的研究中将结合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分析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立足实际的问题探索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以期能够立足初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需求,在学生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更好的心理辅导和情绪上的疏导,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积极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高社会环境压力、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是造成初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学校的教育的发展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中关注特殊群体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一、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现状
初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包括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以及残障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内心相对封闭,也较为脆弱,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与正常的学生不同,心理更容易受到冲击和伤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更加全面关注这一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为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个方面。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促使当事人适当地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事件的认识态度。
二、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
(一)学生内心矛盾冲突大造成的抗挫能力弱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到:中学时代正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内心常常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所谓的“成长性危机”。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危机感决定了中学生对于挫折的耐受能力较低,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具体的表现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遇到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面对困难时想到的不是积极主动去克服困难,而是去逃避困难。长期下去,学生在逃避的过程中到达无处可逃的地步就会情绪崩溃。总而言之学生缺乏克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常常以消极情绪应对,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病态改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的初中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仍然很大。目前在我国中学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尤其是初中的教学阶段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影响。初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业负担最重,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处于小学过渡初中,初中过渡高中的重要阶段。初一年级的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压力增大,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处于初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结束义务教育,考入高中的重要阶段,使学生在升入高中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在整个的初中的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学生的心理落差还是相对较大的,学生过高的压力使其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变得易激怒、好冲动,大大增加了心理危机的易感性。长期下去,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将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和成长的压力,甚至会引发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学生的家庭环境问题造成的情感缺失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步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冲突、恋爱失败、学业挫折等都会加重学生心理压力,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本来就比较脆弱,对精神刺激因素缺乏正确分析处理的能力,面临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自己往往无力摆脱痛苦情绪,这时就需要家庭的帮助。但是一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微妙的状态,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问题和矛盾。比如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认为成绩下降就是没有好好学习,认为早恋就是不务正业,认为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就是孩子调皮捣蛋,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去理性思考问题。家长的主观意识和判断以审视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孩子遇到问题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理解,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叛逆心理,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对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引导,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1]。比如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问题,无法逾越或者能力有限暂时无法逾越。这时也不能使学生一直沉浸在这种环境和状态当中,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干预,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在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其在面对困难与困境的过程中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将是其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品格之一,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能够帮助学生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教师以及家长、同学的积极引导下走出内心的阴霾。针对实际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习生活问题等,提升其在这个过程中自信心,提升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的自主控制能力,防止学生发生更加严重、更加持久的心理创伤,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止损,恢复心理平衡。面对学习中的压力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使学生能够建立自信,更加积极的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将学习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正视自己的学习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2]。面对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压力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建立学生的自信,使其能够在交往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打开自己,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认识到人无完人,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总之,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
初中特殊群体的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处于情感缺失的状态,学生会感到孤独,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怀,使学生能够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憧憬未来生活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防止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激行为,误伤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在实际的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针对实际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其在情感的培养中看到世界的美好一面,用爱去治愈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发现爱、传递爱,提升学生的危机耐受力和免疫力。
四、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使教师能够准确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另外还要向学生普及一些心理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判别自己的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要认为这是一种不能说出口的疾病,认为自己是“异类”,要正视这种病情,并且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普及性宣传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情况,树立危机预防意识,增强对心理危机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善教育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尽量降低学生的应激水平,及时甑别和保护易感个体,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3]。同时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和性教育,使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能够正视青春期阶段的相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积极解决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抗挫能力。
(二)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在当下的初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对于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因此应该发挥学校心理教育和辅导中心网络的核心作用,配备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升学校的专业能力,使学校能够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防止不可逆转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将校医务室、教导处、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学生班级、寝室纳入进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全方位的关爱下积极健康成长[4]。结合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途径,比如,学校定期举办网络成员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活动,培养组织机构的专业能力,使其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实践,使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为存在危机的学生提供支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协调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为学生打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专业人员的关爱与引导中走出成长中的困境,建立信心,提升自身的心理危机预警能力,提升学校以及家长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能力。
(三)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对于学校的教育来说,在新时期的教育的发展中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从多层面、多阶段预防与干预初中学生心理危机。在学校的教育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我,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胸怀看待自己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家庭的教育中使家长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共同克服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和困难。使学生在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在家人的关怀和家庭的港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促进学生的情感全面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联合家庭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现自身身上的更多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成长信心。另外,社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的机构也可以联合校园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专业的教育活动,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实现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多方面支持的干预体系。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有助于帮助个体应对危机,全方位为初中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总结
初中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需求的深入了解,分析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初中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注重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质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以及家庭的关爱,使其有情感宣泄的出口和压力排解的渠道,促进初中特殊群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雷.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运动干预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6):92-96.
[2]何军.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干预策略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0-11.
[3]陈修娟.初中厌学学生的成因及心理干预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8(31):32-33.
[4]黎君.初中学生辍学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干预[J].生活教育,2015(2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