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郭永平
[导读] 课堂中的提问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
        郭永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汇丰学校     015000
        【摘 要】课堂中的提问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和方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主阵地,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有了轻松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就有了安全感,提问就会无所顾忌,轻松思考,自由发表意见和见解。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要以“权威者”自居,而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小学生好奇心所引起的“问题”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者、合作者与讨论者,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第三,教师要学会聆听,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营造积极、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2、创设趣味情境, 让学生在“ 趣” 中“问”。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喜洋洋与懒洋洋等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不小心,喜洋洋躲到灰太狼的家里来了,灰太狼正饿着呢,看到喜洋洋真是太高兴了,心想可以饱餐一顿了。

但是灰太狼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给喜洋洋一个机会,它们赌一把,喜洋洋输了就要被吃掉,赢了就可以被放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篱笆(规定篱笆长度,即周长一定)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谁围的花圃面积最大谁就是胜方。同学们,你能帮助喜洋洋逃离险地吗?这里利用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为背景,深深吸引了学生,那种好胜心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3、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的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要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结果孩子们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老师回答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4、创设辩论情景,让学生在“用”中问。在数学教学中,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如在教学《统计》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今天特别开心,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我打算用一百元给你们准备一些水果,可是我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种水果少买一点,怎么办呢?学生展开辩论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统计出结果,选择表格形式统计数据,然后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创设怎样买水果这一辩论情境,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水果进行统计,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达到了满足学生探求生活奥秘的好奇心,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提问题
        1、直接式提问。概念、法则、公式教学常用到直接式提问,即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学习四边形”时,学生可以从“什么是四边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等方面提问。
        2、比较式提问。计算、数的读写教学常用到比较式提问。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对知识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学习小数的读法时,先让学生读几个整数,通过对比,孩子们明白了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按读车牌号码的方法读。从而明白了区别,加深了印象。
        3、联系式提问。几何图形教学常用到联系式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开拓思维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的方法得出结论。同时再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老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提高质疑水平,使学生从小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黎贞.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J]. 现代教育科学,2015,12
[2]张巧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3]张永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