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量感" 提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陈益步
[导读] 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量感,即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性,并能够用数学知识准确地量化。
        陈益步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  福建三明  366100
        概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量感,即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性,并能够用数学知识准确地量化。但是,不少学生存在着数学量感缺失的问题,他们往往能够熟记不同数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但却不能准确应用。对此,教师应重视数学中量的概念教学,探寻可行的教学法,将量与具体事物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建立初级表象,深化量感体验,感受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物与量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进行估测与测量,全面认识数学中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素养;量感
        一、量感的概述
        量感是人们借助视觉器官去观察物体长度、重量、体积等方面的感知。小学教育中培养的量感涉及多个单位类别,如物体的长度、重量、面积、货币、速度及时间等,而其中长度单位教学是培养量感的关键内容之一。然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量感培养不重视,却更多地注重讲授书面知识,如长度单位有哪些,以及长度单位的各种进率等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很少训练学生利用感官去体悟长度,因此不少学生尽管学了长度单位这部分的知识,但对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长度还是感到陌生而懵懂,在生活中常闹出不少笑话。
        二、小学生数量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学习有关计量单位时,虽能透过教材了解其内容,但对其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往往只凭知觉,对物体的面积、重量的估计有较大偏差,对数量单位的转换掌握得也较差,这是学量意识缺失的表现。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将这些量单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讲数量关系,过于依赖教材,缺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深度教学,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缺乏,不同学生的体验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存在差异,不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此外,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体现对学生操作、思考等方面的重视,也不利于学生数量感的培养。对此,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并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量感的措施。
        三、培养数学"量感"提高数学素养的策略
        1.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建立表象
        中低年级中涉及数学"量"的学习,通常较为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其熟悉的生活密切链接,而培养学生的量感,不能凭空让学生无任何依据的学习,而是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进行量的深切体验和感受。为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需要教师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初级表象,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之前,做到心中明确要指导学生了解什么,又要熟悉到何种程度,同时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例如:在学习长度量的单位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用量尺测量,感知不同长度量单位的大小,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细致观察身边事物,如利用手掌来掌量物体,观察手指长度和指甲的宽度,来感知厘米单位,以及以硬币厚度来认识毫米,通过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建构量的表象,将量的估计建立在生活实际的联系之上,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量互化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
        2.借助生活经验,建立参照估测
        生活中物件的大小、长短、轻重、粗细及厚薄均与单位量密不可分。而这个参照物又划分为标准与不标准的单位量,学生表示物体的量要从选择运用非标准的单位量来表示到选择运用标准的单位量,这就需要以参照物进行估测,而该参照的选择通常可以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取得。如一拃的长度,一丈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


        例如:以"毫升的认识"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药剂用的滴管,并它吸了约1毫升的水,然后将管内水滴下来,共计18滴,这样引导学生以水滴为参照,会为他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将1毫米的水全滴手背上,不少学生感到盛开的面积如同一枚硬币般大小,这一生活小经验的演示,调动了学生参照估测的兴趣。生活经验的体验与交流,学生懂得了以参照为准的进行估测,这为发展学生的量感无疑提供了有益的渠道和方式,让量感从感知臆断过渡到参照推理。又如,操场环形跑道长度为四百米,通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长期经验,会让他们以百米跑道为参照,进而能较准确的估测生活中两地之间的距离。
        3.强化探究型实验应用,深化量感体验
        对于图形算法、实际问题解决等相关知识,通过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量感,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例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后,学生对平方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还经过亲自操作,对一平方厘米的方块的大小有了非常直观的体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引着学生拼结多个一平方厘米方块,形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思考和求解探究拼结后的不同面积。学生发现长方形形的面积即为一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也发现长宽的乘积即为长方形的拼接面积。透过本实验,让学生认识“一平方厘米”的概念,而非仅停留在浅表层面,更能由单元转换为探究式,透过动手探究实验,深入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此外,通过不同长方形之间的对比,使学生对“几平方厘米”这一量的有效知觉得以提升,将单位量感的单一知觉转化为整体知觉,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知觉体验。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量"
        量感是对"量"的感知能力,它是核心素养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这方面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渗透引导和培养。人们对物理的感知通常是随机而模糊的,因此,教师将数学量感以生活化直观的量感体现出来,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定量描术物体,亲身体悟"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纠正学生对量感知的偏差,培养学生稳定而准确的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待《千克和克》学习完毕后,教师可开展"测量小能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千克的认识。教师可预先备好一个电子秤和一袋米,让学生们分成若干组,互相配合,一个抓米,另一个称量并做记录,第三学生负责对比误差。组员之间轮流做不同的工作,比一比谁的工作质量把握得更准。经过多项比赛后,学生对该课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对这些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精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逐渐学会将生活中的"量"如何转化为数学量感。这样,借助学生喜爱的小游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对量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量感锻炼的热情,还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地感受"量"的变化,对量的属性有了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数量知识。此外,经过教学实践证实,与“量”有关的实践性的经验,往往在发展学生的量感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其作用体现于构建量感的所需要的素材上,同时也表现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层面上,因此,量感从其本质上来说,对学生的的数学思维的生成也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准确量化,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征。但是,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数学量感缺失的问题,常常能够熟记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却不能准确地应用。介于此,小学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概念教学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中将量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以使学生在观察中建立量的初级形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物量间的对应关系;强化探究型实验应用,深化量感体验,以此全面了解数学"量",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盛燕莹. 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 2019, (19)
        [2]倪网英. 培养数学量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小学科学:教师, 2020(1)
        [3]王绍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 000(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