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剂良药——有效竞争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訾微微
[导读] 我们的学生就像一部部漂亮的小轿车

        訾微微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学院实验小学    
        我们的学生就像一部部漂亮的小轿车,若学生老是被动的学习,成绩的进步就会如蜗牛爬行一样迂回曲折,当然我们老师都推他们一把,轿车也能前行一点,众所周知轿车不能光靠推呀,那样太慢了。因此我们老师当做轿车发动机的催化剂,让学生把自己的发动机的马达发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疾驰在进步的大道上。
        老师如何做好一名“导演”?在最近的教育教学中,我有点感触和体会,愿与大家拿出来分享讨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形成一种寻求满足的力量,驱使人朝着一定的对象去活动,以满足这种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着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看着自己的学生慢慢的从青涩懵懂的少年逐渐变得有理想、有抱负的莘莘学子,心里面觉得特踏实,美滋滋的,顿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便涌上心头。在近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一颗小小的糖果,有时候可能会改变一个班学生的学习面貌和班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个糖果”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吧。陶老曾经在育才学校当校长。一天,一个男生用一块砖头砸同学,刚好被他看到了。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让这位男生一会儿到他办公室去。等陶行知先生回到了办公室,那男生已经在他办公桌前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老师,尊重我。”男生接过糖果,眼神中充满了狐疑。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说:“我去了解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才打抱不平。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了男生。
        这时,男生又感动又惭愧,他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他,不能用这种方式制止他。”
        陶行知先生露出了笑容,他拿出第四块糖,欣赏地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
        这短短几分钟的谈话,这四块糖果,大大鼓舞和激励了这个男孩,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一生,因为陶先生自始至终都是采用的正强化,也就是忽略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比如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尊重老师的好品质,同情弱者的正义感,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等等。在强化优点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被引向正确的积极的一面,不知不觉地就会摒弃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目前我所带的班的数学,我是从三年级接手他们的,学生数学底子不好,学生普遍对数学不是那么感兴趣,而且班内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好,由此我想到,为何不去用“糖果”的力量去激励他们呢?于是我开始尝试在班内小组之间互相比较,在我所带的两个组之间互相比较,输的一方给赢的一方买棒棒糖,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而且班内学生空前的团结,课间打闹嬉戏的少了,讨论问题的多了,埋头深思的多了,跑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多了。没有想到小小的一颗糖果竟然发生了如此的魔力。


        不出所料,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令同组老师们都大跌眼镜,我所带数学单科名次都进步了八、九个名次。尽管我所带一个组输给了另一组,当数学组长把糖果交给我的时候,上面贴了一个纸条,上面写了一行小字,“老师请您相信我们,下一次我们一定会赢,第二组全体学生。”看到这个纸条,我感受到了这袋糖果的分量,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价值。
        另外他们组的几个学生还找我谈了心,“老师这次我们让你失望了,你不会生气吧,”
        “老师怎么会生你们的气呢,其实你们已经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老师相信你们下一次一定会表现的更好,把你们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
        “老师其实在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用我的行动去感染我周围的同学去学习数学的热情,去帮助他们学习数学。”
        “老师其实你不知道,之前我们组有的学生,上课根本都不听你的课,他们对待数学的态度几乎就是放弃,可是现在他们都在一点点的变好。”
        “老师其实我们不在乎那颗棒棒糖,在乎的是小组的那份荣誉,若是班级输了,同学心里都觉得不舒服,没有面子。”
        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
        当我看到课代表把那一袋沉甸甸的糖果发给同学的时候,当我看到他们幸福的微笑,骄傲自豪的表情,踏实坦然的动作。此刻我知道这些东西带给他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空洞的说教。
        鉴于这点小小的成功,我开始在班内挖掘更深层次的良性竞争,首先对我们班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分组,分组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差异等等,我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了九个小组,充分的给学生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写小组宣言。之后我和学习委员、各科课代表及学生代表一起讨论制定了竞争规则: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比,用前后两次数学成绩在班级内的排名作差产生自己个人的积分,然后把小组内的所有学生的个人积分加起来就形成了小组积分,最后由后三名的小组给前三名的小组买奖品。在班内公示此规则,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之后发生的事,如我所预料的一样,平日课代表天天催交作业的情景不见了,数学课堂上打盹睡觉的没有了,小组内同学讨论数学问题的人多了,每个小组都在暗暗的较劲,小组内互帮互助,异组间你追我赶,整个班风班貌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下去何愁数学成绩搞不上去呢?
    看来学习的事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做到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真正做到由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老师只有真正的把学生的“发动机”给点燃起来,做好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未来才能有希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新的超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