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琼英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石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教学策略时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应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个人性格相融合,如此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分层教学;开展策略
引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阅读教学中涉及的范围广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且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客观情况下上述特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教学的难度。换言之,阅读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近些年来各种创新性的阅读教学的理念层出不穷。而阅读教学中的横向教学模式则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切实促进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使经受过分层训练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进行科学性分层规划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习特性,进行科学性分层规划,由于小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他们对文章理解能力缺乏差异性,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其次,要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制定指导方案,让不同学生都能够适应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对语文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学习小组,按照学生能力分别分成甲、已、丙三个小组,分别对应学习能力较快,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从而为学生建立全面的学习环境。
二、根据学生分层的需求,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分层需求,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确保不同的学生都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引导学生“司马光”的课文阅读时,让甲组的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了解“司马光”历史人物的著名故事以及司马光砸缸中包含的故事隐含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乙组的学生掌握课文中文章结构,关键词组,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对课文产生一定的基础。而让丙组的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学会课文的生字和词组,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层次的学习方式,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科学的方式设立教学目标,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在阅读目标的指导下,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立分层阅读问题
在引导学生语文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将分层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将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能够力高低,设立不同的阅读问题,而这些问题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例如,在执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阅读《胡萝卜的长胡子》一文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的不同,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的丙组学生提出阅读问题是“胡萝卜先生对自己的转变态度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对文章阅读,了解到胡萝卜先生从开始讨厌自己的胡子到最后感觉自己胡子“太棒了”。对于阅读能力一般的乙组学生,提出问题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哪些人提供帮助?”学生通过对文章阅读,了解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男孩做了风筝线,帮助鸟太太做了晾衣绳。分层阅读问题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基础理解。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甲组学生,提出教学问题是“胡萝卜先生胡子中有哪些全新的动作词语,是如何进行描述?”学生通过对文章阅读,寻找相关的全新动词描述,如扯了扯,剪一段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层次的思考,提升对文章的理解。
四、实行分层阅读评价措施
评价是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教师通过评价的内容了解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掌握情况,并且通过多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进行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好的参与到阅读中来,提升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收获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强化阅读教育的目标,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创新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中的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分层教学的模式则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将分层教学模式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能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更高层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巧林.基于分层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09):37-38.
[2]张婧.小学语文分层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9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