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少娟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龙馨学校,265400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质的技能和素质,这是学科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随着教育理念的改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针,争取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方针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成长需求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形式已经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无法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得到广泛的重视,同时给教师教学打开了新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含义和价值,据此优化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以有效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一.探索运算技巧,提高运算素养
数学运算是指在确定运算对象的前提下,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是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结论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运算素养不仅仅是指计算能力,它还包括理解运算法则、探索运算思路和技巧以及制定运算程序等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以“数”为主,涉及的运算也相对简单,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计算效率低、准确性差,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造成极大困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运算技巧,让学生在掌握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能做到简便计算,从而提高其计算的速度,促进其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涉及的计算比较繁琐,算式中会出现加、减、乘、除多个运算符号,给学生造成困扰。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探索基本的运算规律和法则,并进行归纳,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深刻记忆,比如:先乘除,后加减,括号里面当先算。在掌握这一法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索简便算法。比如,针对这个式子:184+78-42×2,很多学生会以如下步骤计算:①42×2=84;②184+78=262;③262-84=178。这样算固然正确,但其中涉及到一些大数的加减,一些马虎的学生难免出错。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计算顺序,即在得出42×2=84后,先用184减去84,然再加上78,这样就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加减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效率。当然,教师的指导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时,能够善于观察,主动寻找简便算法,以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
二.创设推理情境,培养推理能力
所谓推理,就是指以某些事实或命题为起点,依据一定的规则和逻辑,得出新的结论,这是构建数学体系的一种途径,在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时也常有应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有逻辑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重理论的科学精神,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所学内容,通过设疑等形式构建推理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得到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并总结计算法则。之后,教师可以创设实际问题,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比如:“一个排球132元,买12个,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引出算式132×12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跟我们之前遇到的有什么不同?你能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推导这个式子的计算方法吗?”而后,教师可以构造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比如:13×2,13×12。这时,学生便能充分利用以前的计算经验,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进行类比,之后通过竖式计算和计算器检验推理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运算法则。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可以锤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使学生能够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独立探索新的数学问题。
三.联系实际生活,加强数学建模
数学诞生于人类探索自然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桥梁,它具体是指,用数学语言表征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构建模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适当关联学生熟悉的生活,构建生活图景,引导学生加强数学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除法计算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问题情境。比如:小明借了一本长篇小说,一共930页,他打算利用三个月读完,请问他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明读书所用的时间,即三月份31天。然后用数学语言表征问题:将930平均分成31份,每份是多少?接着根据除法的意义构建模型:930÷31=?之后通过简单的计算,便能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即小明平均每天需要阅读30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适当融入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相关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师国峻.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49.
[2]李兴忠.小学数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核心素养[J].家长,2019(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