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析典故,"一石四鸟"——浅谈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黄海英
[导读]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凝结出许多震铄中外的智慧结晶

        黄海英
        广西南宁宾阳县开智中学   530409
        摘要: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凝结出许多震铄中外的智慧结晶,古诗词便是这悠悠历史中沉淀出最炫目的璀璨文明之一。谈起古诗词,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以典入诗,以此来深化诗歌内涵,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给人留白,引发无限遐想。巧析用典,是鉴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重要手段,透过典故,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关键。因此,本文总结了四种巧析典故的方式,以期为同学们鉴赏古诗词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巧析典故;鉴赏;古诗词
        前言:借用典故,是各家诗人在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即诗人引用过去与该古诗词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亦或是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等。在古诗词中,诗人如果用典巧妙、适宜,可以使诗词的语言更为凝练,更富有文化内涵,可以使诗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张力和感染力。因此,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是文学研究的必修课,愚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认知“用典”,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典故是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语言精练,但往往用最少的语言传递着丰富的含义,可能一两个字就可以带领我们认识到一段历史故事。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知“用典”,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作者所借用的典故,尤其是它的内容,再与作者所描写的诗词当时所处的背景相联系,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作者所传递的内容,进而把握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用典的典型。“休说鲈(lu)鱼堪脍(kuai),尽西风、季鹰归未?”。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即季鹰,在洛阳做官的时候,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我们联想诗人当时的处境,他不比季鹰,他的家乡在金人的统治下,然而南宋朝廷对外软弱无能,只求偏安一隅,诗人可谓有家难归,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诗人又讲到一个典故,借此表达自己不会像季鹰、许汜那样忘怀国事,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
二、剖析“用典”,评价诗词的观点态度
诗人在古诗词中用典,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作者传递思想感情、言明志向所服务的。因此,典故的观点态度一般与作者在诗词中所传递的观点态度是相互契合的,通过剖析诗人所借用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去评价诗词的观点态度。这也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去辨析典故的观点、立场,深刻把握典故的内涵,以此来认识诗词的观点态度。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深入剖析这两句诗,诗人谈及周瑜的婚事,描写了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又接着描写他的雄姿英发,潇洒气度,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诗人借助对周瑜的赞赏,传递出内心复杂的心情。一方面,诗人怀才不遇,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在此以周瑜来反衬自己不能像他那样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另一方面,苏轼是一个旷达之人,词中虽写失意,但从赤壁景象的壮观描写和非凡气魄中流露出一种豪迈之情,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明辨“用典”,把握诗词的表达技巧
纵观杜牧、李白、苏轼、辛弃疾、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他们的诗词流芳千古,少不了对典故的使用。有的用典故来品评历史,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中某一问题的观点立场以及看法;有的借典抒怀,托物言志,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期冀;有的通过典故烘托氛围,渲染意境,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遐想。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明晰用典,把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诗共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梦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迷惘;望帝春心,包含了诗人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倾诉着一种无边的寂寥;蓝田日暖,传递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运用典故,给大家呈现了不同的意向,使诗句产生了影视效应,创造出朦胧的美感,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融合了对美好年华、对生命的感触等,表达了诗人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四、借助“用典”,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
在中华传统古诗词中,典故大多数时候直接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诗词的类型丰富多样,大致有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从诗词的题材来说,还有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等等,每一种诗的类型不同,其语言风格也是别具一格,各有千秋的。因此,借助典故,我们能够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更深刻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山水诗和田园诗语言风格清新优美,平实质朴,大多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向往自然风光及田园生活;边塞诗语言风格凄凉悲壮,大多描绘了边塞艰苦的军旅生活,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咏史诗语言风格雄浑壮阔,豪迈豁达,诸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次用到典故,孙权大败曹操、刘裕北伐收中原等,借以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宏愿。
结语
总而言之,用典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诗人通过翻新、脱化、引申、反用等方式,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升华了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同时,引用前人之言之事,使得自己的诗词更加有理有据,有些不便表达的还可以通过典故含蓄委婉的传递心志。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我们需从认识用典、剖析用典、明辨用典、借助用典四方面,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评价诗词的观点态度,把握诗词的写作技巧,体会诗词的语言风格,更加深入领会古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1]易芸.浅谈古诗词用典[J]西藏教育.2017.3.
[2]王海波.古诗词鉴赏[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09.
[3]宋铮.巧析典故,"一石四鸟"——浅谈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J]甘肃教育报.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