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学会言语的智慧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徐伟亮
[导读] 当一个学生了解、感受作家的与众不同视角

        徐伟亮
        浙江省乐清市翁垟第一小学 325600
                
        关 键 词:  阅读   作者意识  言语智慧
        内容摘要:
当一个学生了解、感受作家的与众不同视角,才会去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完成一次写景言语奥秘的思考和探寻。学会阅读,领悟言语表达的智慧,用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把特征写出来,把“我”写进去,学生就可以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揭开语言的奥秘,写出别人无法表达的语言,从而实现言语表达的华丽转身。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在《语文:表现和存在》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才是语文能力最高呈现”,“阅读,应该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这些都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指导作用。与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理念,殊途同归,就是让孩子通过阅读,习得言语的表达方式。
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用的内容,也可以同样的言语表达方式,这就是言语的智慧。
        一般孩子看到景物,喜欢之情也不言而喻,但同样让孩子去浏览一番,却未必能如此生动形象、准确真实地地表达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就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如何打破僵局?
唯有关注经典文章的言语表达形式,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式和形式的言语智慧。
        经典的作品,它的言语形式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习得优秀作家独特视觉和言语形式。歌德也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一般的文章内容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蕴含的感情只要略微思考,也能感知一二,但每个作者的言语的表达形式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举一反三,只有带领学生触摸语文学科真正的核心魅力,才能真正指导学生提升言语表达,习得其中精髓,直至运用自如。
        我们带领孩子阅读,就是要揭开这样言语的秘密,让学生的言语表达也能充满自己独特的生命,在孩子的心海里徜徉。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把事物景色的“特征”写出来,把“我”写进去。
“特征”写出来,就是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把作者眼中与众不同的景物表达出来;把“我”写进去,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作者自己匠心独运的视觉和感受、心情和情感充溢在每个字中,每句话中。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中的人物。
当一个学生了解、感受作家的与众不同视角,才会去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完成一次写景言语奥秘的思考和探寻。
第一步:紧扣特征,明显方向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我们眼中的每个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使同一个地方,由于每个人关注的地方不一样,深刻感受到细节特征也都不一样,看景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描述。通过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以及变化,写出了我们常人眼中有、笔下无的景物,作者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言语表达清楚真实、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表达对神奇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第二步:按照顺序,明确大意
        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真所谓:“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
写景观类的文章更是如此。它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写景类文章的写作顺序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顺序就能明白文章大意。
第三步:言语精妙,明白形象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接触整体特征,然后才逐步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了解。因此,写景类的作文不仅要抓住主要特征,掌握整体,还需要从细节来体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把景物的“特征”写得明明白白、形象真实可感。
         1、“色彩”之绚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几笔精妙的色彩描写,使客观事物色彩纷呈,并可因情着色,使文章呈艳增辉,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的效果。所以,引导学生关注颜色的词语,并学会用颜色词语来写出景色"特征",是非常好的一个言语表达形式。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大量运用富有色彩的词语,构成了古诗词语言美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现代文朱自清的《春》中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选用红、粉、白三种颜色,用火、霞、雪来比喻。因为火焰燃烧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你的脑际,给你以生活实感,能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衬托了万紫千红的春天。作家朱自清善于用语言的丹青点染自己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对春天的喜爱,
        2、“动”词之灵
        经典的作品,对于用词非常谨慎讲究,特别是动词,更是锦上添花之笔,不同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意蕴情感完全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寻找那些动词,让学生学会感受语言的灵动,体会这些词语所传递的形态、情感,学会用动词来描述看到的景色,甚至可以化静为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精确运用语言的思维和能力。
         3、“修辞”之妙
   要想把事物景色的特征写出来,还必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准确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色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真实,不但让读者知道景物特征,还让读者真实感受到,这是一般学生无法轻易做到的,却也是可以习得的言语形式,而且可以把第一步的颜色和第二步动词结合起来,言语表达效果更佳。
        
        恰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写道:“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的确,语文老师的教学定位应该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领悟言语表达的智慧,用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把特征写出来,把“我”写进去,学生就可以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揭开语言的奥秘,写出别人无法表达的语言,从而实现言语表达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潘新和  《语文:表现与存在》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光潜  《此生有美自芳华:朱光潜美学精选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王鼎钧  《作文七巧》  三联书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