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丽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浙江台州 317000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今,小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其中,越来越重视他们的劳动素质,而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很必要的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今天的劳动教育中,要求教师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我的教育意义十分深远,也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教育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
引言: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劳动教育被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以考试为导开展教育,而小学的劳动教育不被教师重视,导致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了解,而且家庭上的教育也比较缺失,就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鄙视劳动人民,不懂得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而随着小学劳动教育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中,有力的提升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小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开阔思维能力,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还是有许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而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忽视了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积累不够深。此外,家长过于关注小学生的成绩和入学率,并没有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导致小学生在家庭的劳动素质培养相当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小学劳动教育的成效不高。鉴于此种情况,小学劳动教育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进而解决成效不高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弱,缺乏劳动素质
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不足导致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素养的缺乏十分严重。首先,就是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深入,认为劳动就是开展体力劳动中;第二,小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受错误的金钱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排斥体力劳动的价值;第三,是小学生对当前的劳动知识学习了解不够,他们应该小学阶段就是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阶段,而不是开展劳动的阶段,因为他们的认知下劳动是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的;最后,小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行为的认知不够深刻,简单的认为日常学习中的打扫教室以及大扫除等等就代替了劳动教育,不明白了都懂教育的价值所在[1]。
2、当前的学校方面不重视劳动教育,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只是简单归纳到文化教育中去,同时,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由此也削弱了劳动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就是学校对劳动教育没有安排明确的教育目标,把劳动教育放在比较鸡肋的位置。教学中过于强调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课程中没有合理安排劳动教育的内容,或者有些劳动教育的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霸占。其次,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会让劳动教育走向错误的方向。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武断的把所有劳动行为概括体力为劳动,有的甚至把劳动干活看作是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3、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没有科学的进行
实施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好的态度学习,但就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而言,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部分学校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他们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相反,学校只评价劳动的整体结果。这种基于口头和劳动结果的评价是不够科学的,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弱。并且这种劳动评价不包含在学生的成绩中,教师不能明白学生在家庭的劳动教育效果,从而使得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对于劳动教育产生轻视。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措施
1、让学生明确劳动目标,从小树立劳动意识观念
要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首先就要确定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确立劳动意识观念。而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摒弃“劳动就是工作”的表面认识,摒弃“劳动就是惩罚”的错误教育观念。其次,学校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坚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方向,着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并行发展的劳动价值观。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确立,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意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
2、教师要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学校要想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客课程中,使劳动教学成为一门课程,还要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开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劳动实践教育。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劳动教育不是通过某一学科来实现的,而应该融入整个教学阶段,把劳动教育融入不同的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歧视和界限。其次,要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教育性,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开展各种劳动实践的活动。最后,要丰富学校的劳动教育环境,大力引进劳动教育专业的人才,以及建立劳动教育实践类型的基地,开发各种劳动教育课程,全面丰富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式。
3、通过开展家校协作,破解劳动教育实践理论不搭配的问题
开展劳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不仅限于学校的劳动教育,它还涉及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而家庭往往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行示范。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首先,学校要重视家校合作的价值,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中,确保学校劳动教育主体的完整性;其次,学校要与家长积极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劳动效果;最后,要发挥好父母言传身教示范性的价值,让父母带头,自觉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理解劳动的劳动理念。
4、教师要创新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在教育中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长效,及时发现教育缺陷并加以改进,这种通评价结果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途径经常运用于文化知识教学中。但是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学校需要创新评价手段和方式,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建立全面、全过程的评价标准。学校也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劳动意识的综合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要进行档案记录,以便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劳动整体情况,让学生的劳动价值得到认同。
三、教师要了解劳动教育政策,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
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进行指导的政策文件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它也是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关键环节所在,可以说为小学劳动教育中实施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劳动教育政策的政策指导密切相关[3]。因此,学校应通过对劳动教育政策的研究,改变教职工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劳动教学质量,让小学生树立先进的劳动教育观。
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许多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展仍然存在“课程空缺”和“课后补充”的现象,这是因为小学劳动教育还没被纳入教育课程,学校组织和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很少,甚至部分学校打着小学劳动教育的名义做一些与劳动教育无关的事情,比如把综合实践纳入文化课程计划,而这些规划中实际上只有语、数、英等文化课程,丝毫没有劳动和教育的成分。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回归还需要教育者们的不懈努力。此外,小学劳动教育还要做好实践理论结合,真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周旋.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江西教育,2021(06):13-14.
[2]李雅洁.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3]张传燧,左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从小学抓起[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04):1-9.
作者简介:吴卫丽,1980年4月,女,汉族,籍贯浙江台州,本科,高级教师,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