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对入学准备中“小学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园教育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等“小学化”的表征,揭开其背后来自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三方的压力。阐明了去“小学化”背景下入学准备的困境,在概念和内容上进一步分析出二者不相矛盾,且应利用去“小学化”做好入学准备。提出去“小学化”背景下入学准备的路径:教育部门的引导是去“小学化”的基石,应完善监管系统、坚持规范管理,加快普惠园建设;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是做好入学准备的必由之路,应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在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健全家园校共育制度。
关键词:入学准备;去“小学化”;幼小衔接
对于儿童来说,由接受学前教育转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是重要的变迁,其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儿童本身需要一定的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过程,入学准备也因此成为了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教育部门政策倾斜的重要靶向。教育部2021年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目标[1]。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由来已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先后经历了坚定反对阶段、大力提倡阶段、重新禁止阶段以及深化严禁四个阶段[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沉重负累,而当入学准备一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似乎为“小学化”提供了喘息的机会。有学者认为,幼小衔接的存在、儿童的兴趣、家长的需要、现行的考试制度等固有因素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土壤[3]。现行制度下,入学准备中“小学化”的现状为何,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入学准备困境何在,又如何利用去“小学化”做好入学准备,将成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工作的理论支撑。
一、入学准备中“小学化”的现状
儿童的入学准备通常在幼儿园或幼小衔接机构中完成,而“小学化”的幼儿园中设有学前班,市面上幼小衔接机构也全面实行“小学化”的办学模式。其表征为:教学目标以掌握小学一年级知识为准,取代了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内容以教授小学一年级课程为主,取代了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授受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取代了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课堂组织形式以“兵马俑式”的排排坐为主,取代了“花朵式”的桌椅摆放;教学时间安排也由每节课25分钟增长到40分钟。“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的确让儿童提前接触了小学生活,却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导致儿童产生对学校的厌恶情绪、挫伤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发现事物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征下,有着来自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三方的压力。首先,家长的教育焦虑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土壤。家长期待儿童能够在进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周围环境,投入学习状态;期待儿童能够领跑于同龄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想法只会让起跑线不断提前,孩子的教育没有捷径可以走。家长寄希望于幼儿园,而公办幼儿园在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去“小学化”的背景下无法满足家长“超前教育”的观念,转而将目光投向设有学前班的民办园和幼小衔接机构。其次,民办学前教育的逐利心态为“小学化”提供了推动力。我国的民办学前教育势头正盛,且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市场则利用家长的“超前教育”心理,打着“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小学知识、领跑同龄孩子”的幌子,贩卖教育焦虑,助推着“小学化”的蔓延。最后,小学教师的默认为“小学化”提供了标准。在调查中发现,小学教师对于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提前学习过小学知识的孩子“学得快”,提前接受过小学纪律训练的孩子“坐得住”。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本应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而小学教师将两个月的新课压缩成两周,仅仅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曾学习过拼音,其余的时间都在复习巩固。小学教师默认儿童已经打好了知识和纪律的基础,使得家长与幼儿园被迫卷入了“小学化”的竞争之中[4]。
二、去小学化背景下入学准备的困境
从概念上来看,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5]。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小学的知识拿到幼儿园来教,或者以小学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6]。前者是为学校教育做好准备,后者则是以学校的方式替代幼儿园教育,二者相去甚远。而去“小学化”则是制止上述行为,即禁止以学校的方式替代幼儿园教育,与入学准备的概念不相矛盾。
从内容上来看,入学准备的内容包括五个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发展、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即帮助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在这五个方面做好准备,为更快适应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教育活动时,教授小学知识,并以小学的纪律要求儿童等。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显然不是以小学为标准,入学准备与“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有一条明显的边界。如在身体健康和运动发展方面,入学准备强调的是儿童的身体增长率、身体适应性、身体生理机能、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感觉运动技能、发音控制技能等;而“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强调的是提前以小学方式上间操、上体育课,以小学的作息时间取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取消午睡。
又如学习品质方面,入学准备强调的是不直接教给学生学习方式,而是指向学生如何获得并使用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而“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直接教授小学的知识、小学的学习方法,乃至以小学的课堂纪律要求学龄前儿童。
由此可见,去“小学化”要求去除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的观念和做法,并非不做准备,也并非与入学准备对立。去“小学化”应与入学准备相辅相成,将幼儿园教育中不合理的、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观念和做法清除出去,按照入学准备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
三、去“小学化”背景下,入学准备的路径探析
(一)教育部门的引导是去“小学化”的基石
1.完善监管系统,坚持规范管理
民办学前教育力量处于教育部门监管的“盲区”,不能像公办园、教办园等公办性质园一样,受教育部门直接监管。对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也应该坚决制止“小学化”问题的出现,完善动态监管系统,加大治理力度,从根本上纠正和制止民办幼儿园与校外培训机构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如民办幼儿园去“小学化”成果显著,则在园所评等定级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以规范的管理促进去“小学化”进程,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第一要务。
2.加快推进普惠园建设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推进入学准备工作的科学开展。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后,教育部门可以更加有效地监管民办幼儿园办学,有助于推动去“小学化”的进程。此外,普惠园建设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从源头上为儿童入园提供了帮助,对于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7]。
(二)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是做好入学准备的必由之路
1.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在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做好双向衔接
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三点内容:一是要确保全面的入学准备,包括身体健康和运动发展、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五个领域,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准备,更不以掌握小学知识为做好入学准备的标准。二是要注重入学所需的关键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学准备教育,如培养规则意识、课堂专注、坚持性、同伴交往等关键素质。三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保证直观性的原则,注重儿童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将入学准备内容融入游戏和一日生活之中。
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衔接意识,主动帮助儿童适应一年级学习方式、纪律要求、生活环境,以取代要求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做法。第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延长入学适应期。目前,很多学校设有入学适应期,但往往仅为一星期左右,学生并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做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建议将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使学生逐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健全家园校共育制度
在儿童入学准备过程中,家长是密切利益关切者,同样,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过程中,家长是重要参与人。幼儿园和小学应在入学准备过程中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引导家长参与到儿童的入学准备过程中,共同做好衔接工作[8]。学校和幼儿园应向家长宣传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理念和做法,使其认识到片面重视知识的准备、纪律的要求以及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危害,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和压力,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氛围。可以通过家长会、公益课堂、校长咨询室等多种形式为家长做好思想准备,逐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l,2021-04-26.
[2] 吴媛媛.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88-91.
[3]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0-154.
[4] 常亚歌.“小学化”小学也有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2-05-20(001).
[5] G R.Gredl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1):73-79.
[6] 叶平枝,赵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70-74.
[6] 刘焱,郑孝玲.关于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属性定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20(01):4-15.
[7] 于冬.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202-205.
[8] 余璐.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背景下入学准备何去何从[J].教育发展研究,2019(08):26-32.
作者简介:周萌(1997—),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