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素怡
清远市清城区松岗中学
【摘要】义务教育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教育,目的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几乎每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重的后进生,这对义务教育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后进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个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综合方法。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对策
所谓后进生,是指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很多方面相对滞后的特殊学生,但其并非由遗传生理因素导致,而是由教育主导影响形成的品德或学业不足。后进生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差和双差生。他们表现的特点有,学习上:厌学、消极不主动、易分散注意力、易放弃、思维不连贯、缺乏逻辑条理、记忆力较差等;品质上:明辨是非能力差、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做事情绪化、自信心不足、敏感固执、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弱等。
一、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自身原因。
学生易分散注意力,学习方法不恰当,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不足,抵制诱惑的能力差,缺乏上进心,适应能力弱等,当学业或品德跟不上同龄人甚至与同龄人脱节时,未能靠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寻求办法改变现状,从而逐渐形成为后进生。
二是学校原因。
教师教学工作的缺陷——讲授使个别学生学习品行上有小缺陷,并未及时补给纠正,形成后进生的起始点;教师对后进生重视不足——有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容易喜爱有加,对“表现不良”的学生却不甚关心理会;教育转化方法欠缺——大部分教师对“表现不良”的学生投入的工作量是一般学生的几倍,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其方法陈旧,对待学生不足或犯错,多采用“责备、数落、抨击”批评方式,学生难以接受。
三是家庭、社会原因。
父母教养水平低下,家庭关系,父母关爱不足;社会生活环境对其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供给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均能导致学生形成为后进生。
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社会的因素存在一定客观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由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阶段性决定的,不由人的意志转移;而学生个人的身心特质在教师的有效方法指引下,或许能有效促成后进生的转化。因此,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致力于教师的期望,成了重要又主要的方向。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后进生,最终他们厌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这将会带来诸多久远的社会问题。
二、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学生接受教育最系统的地方在学校,而教师是与其教学关系最密切的人,下面是一个给教师转化后进生的“六部曲”。
第一部曲:寻求同理心,开始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交流的起始点,是彼此有共同点。后进生由于平常表现不好,学习或品行较差,常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班级舆论的谴责,因此在思想上容易与教师产生隔阂,形成对立情绪,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转变将会变得难以开展。教师要想和学生做有效交流,可以表达出对他的言行、现状的理解,甚至找一找和他的共同点,这种同理心会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打开交流的心扉,这时再把他引导向你所希望的方向。另,在寻找“共同点”时,以非学习内容为好,这样更容易走进学生的思想世界。
第二部曲:培养自尊心,引发转变的渴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人的自尊心是向善向好的基本。我们不难发现,好学生做错事才更会内心不平衡,坏学生会潜意识下自认为做错事才与自己“身份相符”,做好事则不然。教师应该首先帮助一个后进生树立他的自尊心,使他形成“我也能是一个好学生”的自我意识,待他有了高的自尊心,接下来再把他身上的问题指出来,这样他才会对错误感到愧疚和忏悔,才会谋求转变。所以,当学生犯错时,与其急着批评而学生而成效微小,不如先培养其自尊心,激发其内心的不平衡,再指出问题来得更有效。
第三部曲:指明努力方向,提要求先小后大。
教育心理学家说过:“批评的基点重在未来的改进,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诚心想要改变时,教师还应当为他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时对其提出的要求,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如:“以后要做一个好学生,少犯错误”,学生仍然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知从哪着手;“下次考试要拿第一”,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成,自然容易放弃。而“小而具体”的要求对于学生容易操作、容易完成。当小目标达成后,再逐渐提出更大的目标,这样带着学生走,转变学生会更有效果。
第四部曲:及时鼓励,保持其进取心理。
孔子《学记.礼记》记载:“长善而救其失。”意思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来补救学生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是爱得到表扬和鼓励的,表扬和鼓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力量,它带给学生进取的内心体验,这对学生向上进取有非常好的促成作用,特别是后进生。后进生在过去往往受的批评比较多,赞扬和鼓励对他会更起作用。学生只要达成一个小要求了,就应该立即给予鼓励,而不要等到最终目标的完成。从心理学上说,人的某种行为习惯之所以养成,是不断得到了强化的结果。例如不要等到一个后进生成绩拿到了第一名才给予赞扬和鼓励,在他认真听课,按时交作业就应该给予表扬了。
第五部曲:多举办活动,在情绪中施教。
如果以上的策略并不奏效,那么可以使用在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现在的学生或许明白你讲的多数道理,甚至他还能讲得比你好,问题在于他就是难以做到。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的法则”,即利用了学生情绪情感规律的结果。当一个人处于心跳加速、情绪激活的时候,恰恰是一个人容易拉近关系,被影响改变的时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情绪,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人的情绪比其他阶段更容易激发,而在情绪高昂的时刻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部曲:铺垫融洽师生关系,辅佐教育。
青少年学生对于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往往会采取不一样的交往策略。所以,教师在教育之前,先利用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然后再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之外的效果。而与学生拉近关系时,选择在非正式教育学习时间里,会保证你和他之间交流动机的单纯,更容易获得他的信任。所以,教师在处理后进生工作时,不要急功近利,有时在日常生活里,“下几步闲棋”更有利于随后的工作。
丰富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不仅单纯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的,还必须注重和讲究方法和技巧。以上“六部曲”是在日常经验上总结得出,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转变后进生的起一点绵薄的力量。后进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善用教育学理论,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把后进生转后的工作做好,才能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的质量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奉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淑敬.新时代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心"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65-67.
[2]马京霞.浅谈如何在后进生转化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B版,201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