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分析与探讨 高慧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高慧敏
[导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兴于二战后,战争损坏了大量房屋,在劳动力不足,缺少传统技工情况下,为快速解决房荒,发展装配式建筑变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北海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兴于二战后,战争损坏了大量房屋,在劳动力不足,缺少传统技工情况下,为快速解决房荒,发展装配式建筑变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低潮期,现浇式建筑逐渐变成主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1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
        1.1 主要采用预制件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构件、结构构件以及机电设备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广的结构形式。大量的建筑构件是在生产车间预制而成,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管理和平面化的施工方式,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利用混凝土材料的强兼容性,进行多样化的设计,灵活切割预制件,制作出工艺种类繁多且精度较高的预制构件,能够改变传统现浇结构立体交叉作业,有效解决传统操作误差区间过大、工作强度大、难度高、格局不可改变、房屋整体运用不灵活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1.2 一体化制造工艺
        一体化战略是指结合若干个独立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战略,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一般采用一体化制造工艺,极大节约了用料、时间以及施工工序等,具有保温、防水、防火、防震的性能。预制构件是在车间内完成其浇筑、养护以及存放等生产工艺的,可以有效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打破了传统建筑施工受雨雪天气等影响而出现停止施工、延误工期等的局限性,且有害物质可以在车间停放过程中得到释放,最终装配完成时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
        1.3 工程施工步骤明确
        装配式建筑从图纸规划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后期工地安装组合等步骤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相关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分期进行预制构件的图纸策划,当完成部分构建制作图时就可以向生产车间提供图纸,然后生产车间在生产已知预制构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继续进行图纸设计,且同一时间工地可以完成建筑基础操作包括下桩、地下工程等部分,当预制构件在生产车间加工完成,经过各方检验合格之后,会经由大型机械化吊装设备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经由人力投放在预期规划的合理位置与其他施工工程同步进行安装施工,可以极大节约建筑施工的生产周期,有效控制造价成本,提高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
        2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和成本控制上的问题
        2.1 参建企业之间缺乏沟通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施工设计和建设的企业较多,比如设计单位和局部构建生产单位,如果这两个单位之间没有有效对接,那么作为生产商就无法全面了解设计单位的设计理念,在进行预制构件制造时无法有效突出产品的特点,更不能在合适的价格区间内进行产品制造,这样来看,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水平这两方面,已经很难满足设计单位需要了,还有可能第一批制造出来的预制构件达不到标准生产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批预制构件生产,显而易见的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设计与生产之间交流的不到位还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在建筑部件生产时无法有效关注关键性部分,从而与现场安装的契合度较低,在进行零部件的角度调整时,又增加了成本投入。
        2.2 施工预算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的造价控制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构件生产时还需要考虑意外事故带来的影响,比如部件生产中遇到难题需要采用平时不常用的新技术,一来二去机器和材料的使用超限额也变得很正常,但是这严重影响了建筑设计的造价控制,在标准的规定上有些模糊界限,使建筑施工中生产造价控制缺乏现实有效性。甚至,在对特殊材料或者新型施工工艺的应用上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建筑工程的预算审核工作没有科学的依据可言,无法将预算成本控制在精准的范围内。


        3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
        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在35%~75%间,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需根据当地政策确定合适的装配率、预制率。不同的建筑,采用装配式构造造价差异很大,如楼栋多的超高层普通住宅项目,标准层多,标准化构件多可降低采购成本,采用铝模、爬架周转次数多,措施费用得到摊销,可降低成本;而很多公用建筑项目,建筑单独个性突出,采用装配式构造设计难度较大,成本较难控制。均衡考虑设计方案,合理选择部品、部件采用装配式构造,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进行测算、修正,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2 加强招投标阶段的管理
        在合约规划过程中,需合理划分标段,优选招标方案,装配式建筑各环节密切相关,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如采用EPC模式、D-B模式、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等。对投标人、部品部件供应商等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完善招标文件、合同、工程量清单、技术要求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询价,编制合理的招标控制价。针对装配式建筑市场不成熟情况,选择合适的定标方法,如采用邀请招标,可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如采用公开招标,则可采用评定分离、分步票决定标法,增加招标人在选择优秀合作单位的自主权。评标过程中,对投标单位的技术标中的PC内容进行合理化分析,如塔吊选型是否满足PC预制构件的起重要求、施工临时道路强度是否满足预制构件车辆的运输、施工进度计划是否与预制构件的加工生产相匹配、车库顶板上的PC运输道路是否已考虑顶板加固措施等,针对以上技术标内容,在商务标中分析所产生的费用的合理性,对于报价错漏项较多,严重影响投标报价的可考虑废标处理。加强招投标阶段的管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可合理控制采购成本,可使后续的成本管控成效更优,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管理
        装配式建筑推广前期阶段,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不够键全,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较少,装配施工技术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较少,相关专业人员技术、经验不足,熟练产业工人较少等等,很多因素制约成本管控的精细化、准确化,让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期增加、成本增加,质量和安全风险增加。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阶段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参建各方须对过程发生的变更、签证、期中支付等及时处理,须核实、收集各种造价相关的资料,确保造价资料的直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等。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降低安全风险,节约工期,而且有利于成本管控方案实施,减少变更、签证、索赔等额外的成本增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3.4 加强竣工结算阶段的管理
        竣工结算是确定建设项目投资支出的重要环节,装配式建筑项目竣工结算与现浇式建筑竣工结算大体相似。首先,需要对造价资料进行收集,如建设工程合同、变更资料、签证资料、索赔报告、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开竣工报告、中间验收纪录、货物交接验收记录等等,审核结算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情况。其次,应依据合同约定、过程恰商纪录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合法、合理、合规地维护各方的经济利益。审核人员要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沟通交流,确保造价管理对策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施工过程有明显不同,因其具有预制构件材料功能性强、安装操作复杂等一系列特点,导致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确定在最佳的施工流程和规范,最大化利用资源设备,才能不断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 波.探讨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0(03).
        [2]刘世豪.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