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小学德育中的传承和创新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陈忠杰
[导读] 创新教育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它要求教育内容创新,要求教育模式创新,

        陈忠杰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麻车屿小学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它要求教育内容创新,要求教育模式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学是人类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社会迅速发展的基石。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习惯、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是现今社会各阶层都开始重视小学创新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生;传承;创新;创新教育
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分数和名次已不再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如今,学生的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作为基础教育的初等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性格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祖国的未来输送高质量、合格的优秀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现在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问题,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问题。此时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更大,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形成更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功能发展完全,心理素质也基本成型,也是他们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使小学生初步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力
        意志力的强弱并非天生就能决定的,而是后天通过环境慢慢培养出来的。当遇到困难时,意志坚强的人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而意志薄弱的人则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问题,并产生怨恨。初等教育能使小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使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所谓是非观,简单地说,就是指对一件事情的对错的判断,对于是非观,小学生可能不了解或在入学前就形成了错误的是非观。道德教育就是帮助小学生形成一种基本正确的“无为”观念或改正其“无为”观念。
3.使小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主要有:讲文明、守纪律、勤俭、团结同学、讲究卫生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小学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而由小学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最主要体现。
4.使小学生初步培养五爱情感
        五爱情感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简称。对小学生进行五爱情感的培养是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这个过程既能提高小学生的素养,又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全。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投入了许多精力在这方面上。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1.注重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德育教育
        虽然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于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和行为上。为了可以让小学生能够考入重点中学,小学教师和家长布置了十分沉重的课程和作业,然后,学校的领导也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升学率上,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大背景下,小学生只能为了考试而学习,不利于小学生全面、健康、长期的发展。
2.进行德育的工作相对单一
        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根本不上心,所以学校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都是重理论而轻实际,无法让小学生学以致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在孩子上小学后,就根本不管教育上的事情了,与教师沟通较少甚至零沟通。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无法衔接,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3.现代教育手段流于形式
        尽管我国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已经使用了现代的教育手段,但是,往往都是流于表面,只是起到了一个形式上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德育教育工作,对实际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德育教育的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三、小学德育创新的目标
        高品质小学发展中的德育创新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从外驱型德育转向内驱型德育,实现德育主体有效回归,全面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时代性;解决学校德育中的问题,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学校更加科学、有质量地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内涵与品质。


四、小学德育创新的特点
        优质小学发展中的德育创新,尽管方式、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要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以重难点为重点,走德育改革的前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它概括了如下特征。首先,自治。优质学校发展中的德育创新,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力,避免出现知识性、灌输性、强迫性、成人化等德育倾向,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其次,是整体性。无论是全面的道德教育创新,还是局部的道德教育创新,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第三,制度建设。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德育相关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思想、目标、内容、环境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德育工作体系。道德教育创新应避免从局部出发,即使是局部的道德教育创新,也应站在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第四,实用性。实践性是德性生成的基石和起点。无实践价值的道德教育无异于真正意义的道德教育,更无创新价值。道德教育创新要解决的是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等现实问题,要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检验和评价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五,成长型。道德教育创新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习惯的生长发育,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习惯得到培养。第六,不同发展阶段。在学校层面上,德育创新应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德育目标、学校优势和学生特点,找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重点项目上下功夫,而不是平均施力;在学生层面上,德育创新应推动各层次学生在既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生共长。
五、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策略
1.德育目标校本化建构策略
        学校在高品质发展中给德育目标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对德育目标具体化进行探索。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校史校风和优良传统,将德育工作融入整体办学体系中,总结提炼富有内涵、独具特色的学校育人目标,对学校德育目标进行校本化建构,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落实,让培养的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更具学校传统与特色。
2.德育内容课程化开发
        站在课程高度设计和优化德育内容,建构体系科学、主题鲜明的德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德育课程、艺体教育、学生生活等内容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以学科课程的开发和渗透为特点进行德育课程建构,有的学校以特色活动、特色项目为特点进行德育课程建构,有的学校以顶层设计为特点进行德育课程建构。如成都市成华小学坚守“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建构了文明就餐课程、五分钟岗位清洁课程、班级值周课程、诚信书吧课程、秀美舞台课程、校园行为规范剧表演课程、高年级自主管理课程,丰富了尚美德育课程的内涵。
3.德育内容序列化设计
        德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遵循系统论原理,把中小学德育视为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工程,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德育内容进行序列化设计。在德育内容序列化设计中,既应注重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把不断变化的学生环境调整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实践,使内容从无序到有序,确保系统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育效果。如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按照“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目标要求,建构了序列化“知心德育”内容,提出了“心育十二节”。
4.德育内容生活化呈现
        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生命,才能使学生的心灵真正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寓教于乐的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设了“七十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在模拟社会各阶层角色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社会、生活、自我的整体认识。四、以活动化德育内容推进德育活动是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创新,可以优化德育路径,解决德育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相关学校要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
结束语:德育创新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对德育工作和德育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全面审视传统德育工作的利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扬长避短,开拓进取,推动德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走向高品质发展的学校德育创新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即坚持总体目标与改进具体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挥主体作用与整合社会力量的辩证统一,遵循教育规律与提升教育质效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赞赏的力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第1期):36-36.
[2]陈丽萍.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张家明.高品质小学德育创新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000(023):31-35.
[4]吕露,李宏伟,刘国芳.中小学德育创新研究[C]//2018.
[5]明喜兀.关注细节,创新发展——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口[J].教育研究,202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