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高中历史教材插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陈传蒙
[导读] 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出现于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空间中

        陈传蒙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     251700
        摘要: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出现于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空间中,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不仅在学生了解历史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及家国情怀的先决条件。时空观念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从时间、空间的四维中把握历史的前后脉络与空间场域,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科学地看待历史提供必要的时空环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插图;时空观念
引言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结合。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纷繁杂乱的知识结构常常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且当前的历史课本知识内容跨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框架,对整个知识体系有自己比较清楚的认知。这样才更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比较模糊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节点一直是比较模糊的。例如,很多学生无法清晰流畅地说出我国古代王朝的正确顺序。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结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时间和空间观念都比较缺乏。而想要了解一个比较细节的历史事件,我们一定是从时间节点上去掌握来龙去脉,如果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不足,那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无法提高兴趣
        高中的历史知识比较繁杂,而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过于单一,再加之有些学生无在课堂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希望学生因为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而放弃学习。所以在枯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方法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二、借助高中历史教材插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方法
        (一)利用插图,强化记忆效果
        高中历史涵盖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知识点非常密集,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记忆不准确乃至记忆混淆的现象。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高中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其中之一。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早期阶段,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文字记忆不仅效率低下,且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教材插图能够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场战争。鸦片在中国的横行极大地摧毁了中国人的身体,也使得白银大量流出。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写道:“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教材插图对学生理解相关史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能够让学生了解英军在战争中的暴行。又如,《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军民的英勇。


        (二)借助插图,理清时间脉络
        在历史长河中,重大历史事件并非发生于某个时间点上,而是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段,并可以细分出若干个小的历史片段。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会战、战役,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较为熟悉,但对构成重大历史事件的若干历史片段的发生时间及其前后关系往往认知模糊。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插图中的战争形势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清时间脉络。战争形势示意图虽为静态的,但借助箭头等辅助工具,能够呈现重大历史事件中各历史片段的发生顺序。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为例。甲午中日战争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海战三个阶段,期间还爆发了平壤战役,学生在时空记忆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直观展示了各阶段战争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清、日陆海军的路线,成为学生理清时间脉络的辅助工具。
        (三)构建历史时空认知体系
        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学常常停留在二维层面,学生无法建立立体、有效的思维体系,对历史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时间轴的记忆之中,历史事件相互之间是割裂的、独立的,不利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时间框”,整合一定时间段中的中外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认知体系。如在19世纪中期的“时间框”中,可以包含世界历史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观、世界市场形成、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知识,以及中国历史中的两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及习俗的发展演变、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知识,帮助学生构筑脉络清晰、结构简单的认知体系,继而对“时间框”中的历史要素进行梳理,通过思维导图找寻关键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方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欲望更为强烈,伴随着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盛行,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西方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从而推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国家性质发生转变,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半殖民地的形成,加速了西方文化理念、先进技术的传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也随之发生转变。
        (四)结合地图讲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在历史地图上有点、线、面,学生对这些符号能够有更深刻的记忆。为了渗透时空观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地图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相对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时,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象的空间形象。同时历史地图能够为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不同事件,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时间范畴内精准的了解各个事件的发展走向以及产生的影响和其中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对照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中发生的事件,让学生清晰将时间和地点进行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巩固学习和形成良好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地图上的特殊符号,能够对学生的记忆起到更大的辅助作用,让在遇到相关的历史问题时,通过符号的记忆去回顾所掌握的知识,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空观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时空观念注重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来把握历史,一方面需要学生以时间、空间为基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历史认知与评价中从特定的时空出发。对此,教师要重视教材插图的作用,借助教材插图来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季.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12):26-27.
[2]蔡晓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9(30):37-38.
[3]武松健.也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0):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